浙江志愿者管乐在老山自行车馆残疾人观众席服务。特派记者 程瑞鑫 摄
浙江在线09月11日讯
“志愿者,太棒了!”昨天下午,坐在轮椅上观看自行车比赛的周礼平大伯,向我省残奥志愿者管乐竖起了大拇指……
在北京残奥会老山自行车馆,活跃着23名浙江志愿者,他们中有女教师,有退伍军人,更多的则是年轻的大学生。“有一个梦,由我启动,把汗水融化成满脸笑容……”这些来自浙江的残奥会志愿者用自己的辛勤、专业、热情的服务,让每一个来到老山自行车馆的人都能感受到温馨和感动。
尊重别人是第一课
参加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服务的浙江传媒学院学生石磊,8月26日刚回到杭州,就接到要求参加残奥会服务的通知。“因为这里需要有人做后期影像制作工作,就决定临时征调我。”于是,拿起还没有整理的行李,石磊又回到老山自行车馆。
“对志愿者的工作来说,服务健全人和残疾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当问到服务两个奥运感受有什么不一样时,石磊的回答出人意料: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石磊表示,志愿者服务两个奥运的内容是相同的,但是残奥会服务要维护残疾人运动员的尊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残疾人有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自己去完成的,志愿者不要主动去帮助人家,以免引起对方反感。“尊重是为残疾人服务的第一课,过分热情很可能适得其反。
退伍军人管乐是负责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的志愿者,天天和残疾人打交道的他已经总结出一套方法:“询问,是最好的方法,也是交流的开端,更是尊重的表现。例如,对于坐轮椅和拄拐杖的残疾人来说,触碰他的轮椅和拐杖,就如同触碰他的身体一样。因此,在给予残疾人帮助前,询问是必要的。”
而专业特长可以让服务做得更好,来自浙江省华强中学职业学校的青年教练阮力就是一名会哑语的志愿者。昨天下午,老山自行车馆接待了一个聋哑人团体,细心的阮力从检票开始陪伴,一直到13名聋哑人都找到座位后离开。“等比赛快结束时,我还要过去陪他们,帮助他们安全地离开。”他说。
说话说得嗓子哑了
“你的笑很灿烂。”每当有观众称赞自己笑容时,我省志愿者赵小飞就乐得合不拢嘴,“我们浙江志愿者有个愿望,就是笑脸相迎,笑脸相送,做最灿烂的志愿者,把浙江人民的好客传递给每个参赛选手。”虽然在场馆信息处工作的她看不到比赛,却感到很满足:“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听听观众的欢呼声也很幸福。”
“美国观众很幽默,意大利自行车迷很帅,不过最热情的还是我们中国观众。”我省志愿者、宁波大学2006级学生吴静昨天下午刚从失声中恢复,负责迎宾的她,从7日开始,每天都要站在门口微笑着对进场的观众说声“欢迎来到老山自行车馆”。“许多观众都开玩笑地问我,是不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还有人主动给我水喝,这些都让我很感动。”
“可能话说多了。昨天晚上回宿舍就哑了,上午也不行,下午两点接待处人流太大,心里一急,居然又可以说话了。”在学校担任播音员的她,声音仍然带着沙哑:“其实这里的每名志愿者都备着喉片,大家都很辛苦,但只要观众满意,再累我们也开心。”
一天要站10小时
“在电视机上看到的是运动员比赛后的欢呼或者感动的泪水,或者领奖台上喜悦的气氛,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却是运动员最真挚的感情。”来自省残疾人体育协会的杨晓晶,担任现场观众引导志愿者,除了中午吃饭半小时,一天要站近10个小时,“我们的辛苦和那些残疾运动员相比差得太远了。许多常人轻松完成的动作,他们都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在现场看他们比赛真的是一种震撼。”
有时候杨晓晶也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情,跟着观众一起落泪了:“这都是观众在镜头中无法看到的,但是我们看到了,我们感受到了,喜悦与遗憾正体现了奥运的魅力。我想残奥会是一个体现人文关怀的盛会,我也更加期待残奥会中出现更多的感人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