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前,这些饱经沧桑的古桥还横卧在某条小河上,让村民踏过它们古老的背脊;一转眼,它们就被拆得七零八落,躺在了驶往江苏吴江的卡车上。
昨天下午,记者在嘉兴市博物馆看到了50多块支离破碎的石料,它们都是高速检测站、市文物保护部门合力从运输商手中截获的。眼下,它们还在苦苦等待着省文物专家前来为它们“验明正身”。
两车石料惊动文保部门
前天凌晨4时半,07省道上,两辆嘉兴牌照大卡车在距王江泾超限运输检测站500米处时,被高速磅检测出超重。
路政人员把两辆车引导至检测站内,进行精检。结果显示,两辆车总共超载近10吨。
侧面看两车的货物堆得都不高,到底装了什么这么重。路政人员凑上灯光定睛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这满满两车装的都是四五米长的石料,总共50多块。
仔细查看发现,石块表面斑驳不一,看上去颇有些年代,这也让检测人员产生了怀疑:“是不是哪里的文物?”
尽管卡车运输员再三表示这不是文物。检测站站长胡雪峰为了慎重起见,还是第一时间通知了文物保护部门。
嘉兴市文物局、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迅速赶到。经现场查看,这些石料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但还不能确定是否文物。
当天下午,石料被运往嘉兴博物馆等待鉴定,而这批货的负责人杨某也被文化执法大队带走协助调查。
最老的石料出自道光年间
昨天下午,记者在嘉兴博物馆看到了这些饱经“磨难”的古桥残肢。它们被分成两堆,堆放在花坛边。
石料共52块,最长的有5米多,短的也有两三米长。石块表面都有磨损的痕迹。
几块石料上雕有云纹,还有几块上面有刻字,依稀可辨“东虎墩桥,里人重建”、“重建起仁桥”、“重建太平桥”等字样。记者特意注意了一下,这些石刻中,并没有出现9月3日我们报道的被偷的长兴桥(又名蒲鞋桥)。
嘉兴市博物馆馆长方包清,是前天赶往高速检测站作现场鉴定的人员之一。他告诉记者,粗略估计,这些石料来源于六七座古桥。
“单从上面的字样判断,这里的每座古桥都有上百年的历史,最老的是清朝道光年间的!”
博物馆的登记资料显示,因为有石料已断成两截,所以拼凑起来完整的古桥石料还不到50块。据上面已有的刻字显示,有在道光、光绪、同治年间建造或重建的。
专家鉴定后决定归属
杨某是嘉兴人。他表示,这些古桥石料是从海盐、海宁以及湖州等地收购来的,准备运往江苏吴江,用以建造一些仿古建筑。两车古桥石料的收购价共2.5万元。
杨某表示,这些石料是他花了近一年时间陆续收集的,碰到有些村镇里搞拆迁、修建,就去把古桥部件收购来了。
他表示,自己清楚这些古桥有不少年份了,但根本不知道它们是文物。
昨天下午,记者从嘉兴市文物局了解到,这批石料的具体年代、价值,以及是否属于文物,都还在等待省文物专家作进一步鉴定。
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张先生表示,如果经专家检测,这些石料确实有文物价值,属文保范畴,他们会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有的送回原籍,有的上交国家;如果不属于文物,就还给运输者了。
民间文物需要大家保护
嘉兴市博物馆现有资料显示,仅市本级登记在册的古桥就有200多座,主要分布在一些乡村,年代大多是清朝末年造的,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那些享受文保待遇的古桥,仅限于在文物普查中有记载、经专家鉴定具有文保价值的桥。依然有一部分古桥留落在民间,还未被考察到。
方包清表示,一般情况下,新中国成立以前,有历史记载的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桥都可以称得上文物。“这些古桥石料现在的价值还很难说,如果是被完全拆下来的,那它的文化积淀没有了。因为不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兴建仿古建筑群,作为旅游景点推出。一些文物贩子也是看中这点,做起了偷拆偷运古桥的生意。”方包清颇有些痛心地说:“古桥是彰显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桥没有了,水乡文化就没有了。一定要制止人为盗拆、破坏行为,因为古桥是不可再生的。文物鉴定主要从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而文物贩子只注重经济价值,这样异地重新搭建起来的古桥,也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方包清表示,目前亟待唤起社会大众对“民间文物”的保护意识,“文物保护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目前好多还没有被列入文保单位的古桥,只能靠当地居民自觉保护了。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