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江涛
傍晚6点,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终于回到了这里——正处于“肾结石事件”风暴眼的中心。她对本报记者做出了事件爆发后的独家回应。在记者的追问下,田承认:“我们在这次事件发生之前,已在内部检测出了相关的问题,我们也就检测结果跟有关部门进行过汇报。”但是,对于在内部检测之后为什么没有采取紧急的补救召回措施,田不愿意做进一步的解释。(9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一语道破天机。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三鹿集团奶粉事业部一位员工终于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是全行业的一个‘脓包’,这次很不幸,被我们三鹿给挤破了。”也就是说,牛奶行业的种种乱象早已显现,只不过一直没有被揭开,如今终于惊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爆发。对于行业内的知情人来说,是个时间早迟问题和后果轻重问题。综观事件的最新报道,笔者有“三大追问”。
其一;惊诧于三鹿董事长承认在此次事件之前,已在内部检测出了相关的问题,也就检测结果跟有关部门进行过汇报。内部检测已发现问题不是推卸企业责任的藉口,而应成为问责的重要切口。食品安全,人命关天,既然事件之前已检验发现问题,为什么不采取应急举措,减轻损害,减少损失?有关部门究竟是哪些部门?为什么在事先没有什么预警讯息和相应措施?
其二;惊诧于“奶霸”成为供应奶源的一大渠道。三鹿有部分奶源来自奶农。这部分奶源有的直接由奶农交送三鹿,有的经由“奶霸”转交厂家——奶源质量无法控制的正是经由“奶霸”转交的部分。值得关注的是,“奶霸”这个专指“奶贩子”的名字就是企业给起的,因为他们经常强行收购奶农奶源,再添加各种水、添加剂,造假,于是称作“奶霸”再合适不过。就是说,三鹿早就发现奶源中有一部分可能被“奶霸”掺假。那么,为什么事先不就此事专门向相关部门报告?难道是对此已司空见惯,发一只眼闭一只眼,与“奶霸”共享利润,相安无事?
其三;惊诧于三聚氰胺曾在“毒粮”事件中现身。一位食品安全专家痛心地说:“‘毒粮’事件后,他就隐约感觉食品要出问题,但没想到这么快!”去年上半年,在出口国外的宠物饲料中,检出三聚氰胺,并初步认定为导致宠物中毒死亡的原因,有关企业负责人受到了刑究。作为食品加工企业,三鹿为什么没能从“毒粮”事件中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难道检测“比较难”能成为委责于人的客观原因吗?
更令人担心的是,除了三鹿,奶业其他厂家是否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只不过“脓头”从三鹿这里被挤破?透过三鹿“肾结石事件”所暴露的是乳制品行业在急功近利中,整个产业链利益的畸形分配——跑马圈地的粗放扩张;不计成本的奶源争夺;企业和“奶霸”的“握手言欢”,质量把关的形同虚设,更凸显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缺失,一次次的恶性事件都在验证同一个质疑,为什么职能部门不能将食品监管的触角前移?为什么总是在充当“事后诸葛亮”?期待在“肾结石事件”的最终查处结果中,不仅直接掺毒者,而且部门和企业的责任人也能受到严肃问责,为食品安全法草案的讨论提供一个鲜活例证。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宠物宠物饲料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