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是“都市里的村庄”,是农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和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的主要聚集地。
“‘城中村’不改造,今日的‘城中村’就有可能成为明天的‘贫民窟’;‘城中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品质不提高,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日前的全市“城中村”改造暨拆迁安置房建设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王国平说。
推进“城中村”的改造,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难题。一方面,要改造,就要解决好征地拆迁;解决好征地拆迁,又必须安置先行;而要安置,就要加快拆迁安置房建设,做到“房等人”;另一方面,拆迁安置房建设也有一个“地从哪里来”的问题,也有一个征地拆迁问题,也必须加快“城中村”改造和征地拆迁步伐。
市委、市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到2012年,确保每年新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不少于300万平方米,5年新开工建设1500万平方米,逐步实现拆迁安置房“房等人”目标。今年,要新开工建设340多万㎡、竣工200多万㎡拆迁安置房。
“拆迁安置房建设要做到价格不高品质优、户型不大功能全、投资不多配套齐、服务完善环境美。”市长蔡奇说。
拆迁安置房将按照城区公寓的标准来建设。“要多听取居民和村民意见,让老百姓满意。”蔡市长说,要建立居民代表参与工程质量巡查制度,加强监督管理。积极推进项目代建制,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引进优秀的房地产企业参与拆迁安置房建设。
对于购房者来说,周边配套齐全程度是决定他们是否购买的关键。拆迁安置房的配套是否齐全,当然也直接影响到居住者的满意度。会议提出:在拆迁安置房的建设中,要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支小路改造、背街小巷改善、截污纳管等工程有机衔接,同步推进道路和商住、教育、医疗、休闲建设等生活配套建设,实现“同城同待遇”。
会议还提出,绕城公路以内不再建多层和排屋,并尽可能推进整村改造、连片改造、跨村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