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6日讯
在上海,开学短短两天时间,竟有4名学生相继选择跳楼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年龄都在12至15周岁之间。
这几天,记者对杭城6所中小学的学生做了近300份的“生命意识”调查问卷后发现,小学生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而初、高中生对死亡、生命的认识稍清晰,但仍有个别学生,将死亡看作“补补血就可以了”。
仅是这个个别也让人惶恐,因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它可能就是整个世界。更令人忧心的是,常年工作在心理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普遍认为目前的生命教育多数为安全教育,而多数家长忽视甚至拒绝向孩子灌输关于“生、死”的概念。
什么是死亡?
34%小学生对“死亡”概念模糊
什么是死亡?问卷显示,66%的小学生认为“人死了,生命就结束了,不会再活过来”,而34%的小学生对死亡的概念很模糊,甚至有7位小学生认为,人死了就是“睡觉、做梦”,而在对中学生的调查中,有一位学生选择竟然是:“死了就是没有血了,补补血就行了。”
中学生认为电脑游戏“有生命”
什么是“有生命的事物”?这是调查问卷中最后一道题,在小学生的回答中,没有看到任何异常,学生回答得最多的是:花、草、虫、鸟。
但在中学组,这个答案则显得有点“另类”,有初中生表示,电脑是有生命的东西,更有一位高中的同学认为“电脑游戏是有生命的事物”。
为什么小学生不会对生命认识有偏差,而中学生竟然会产生这样的误解?紫阳小学教《品德与社会》的宋宵老师听说后认为:“这是不是表明我们的生命教育在退步?”
教育者说
小学生命教育变成安全教育
在小学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浙江教育出版社)课本上,第一单元就是“珍爱生命,崇尚科学”。内容有培养良好的生命习惯,让学生远离烟、酒,还有认清毒品、认识邪教等等。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这样的内容不在少数,从交通安全知识到《未成年人保护法》,语文课本《品德与社会》课本,这些内容重复又重复。在课文中,偶尔也会提到违反交通规则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接触毒品,会伤害自己,但是,这些就是生命教育吗?
“生命教育不能等同于安全教育,”紫阳小学赵海娟老师表示。赵老师目前是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老师,同时,她也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母亲,双重身份让她对生命教育有更深的体会。
赵老师说:“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从小学课本来看,不单是我这门的课本上,包括语文书上,都有许多关于安全教育的内容。由于常年的灌输,我们的学生已经有非常清晰的安全观念。安全教育是教导孩子处理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教他们过马路时注意安全、不要接触毒品等等,而生命教育更体现在内在层面,它教育孩子从内心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这些内容在我们的课本中没有系统地体现,它却散落在各种科目的文字中。”
生命教育应该拒绝“温情”
什么是生命教育?在朝晖中学翁艳燕老师眼中,生命教育应该包括三块:青春、健康、安全。翁艳燕是学校的心理老师,她觉得:“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青春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也是生命教育在这一阶段的重点。”
“人应该对生命有敬畏感,”这是朝晖中学校长提倡的一句话。怎么有敬畏感?翁老师建议:从拒绝“温情”教育开始。
翁老师说:“今年上半年,河南有个小女孩,因为上课看小说被老师批评,选择了自杀,其实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许正是家长从小的‘温情’教育害了孩子,总是告诉他们:死是一件很朦胧的事,死了就是去一个很美好的地方。以至于孩子碰到了困难,想不通就想去那个没有负担的美好的地方。其实这都是不对的,应该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就让学生认清楚死亡是什么,如果把这件事再拖到初中,就有点晚了。”
家长疑惑
死亡这个话题,要我怎么说?
面对死亡这个话题,要怎么告诉孩子?记者随机调查了30位家长,表示绝对不讲的有11位家长,超过1/3;而表示“孩子问到就讲”或者含糊其辞的有15位家长;会认真考虑给孩子解释什么是死亡的只有5位家长。
NO.1撒个谎
我吃过长寿面,不会死的
看着孩子稚气的脸庞,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怎么开得了口?怕孩子受伤害,怕太残忍,害怕这个话题的家长太多。
Jerry的妈妈徐茹就遇到过这种痛苦,Jerry4岁的时候,爷爷过世了,望着Jerry疑惑的眼神,徐茹只能告诉儿子:“爷爷走了,他不会再回来了。”Jerry一听,忽闪的两只大眼睛就快要哭出来了,巴巴地望着妈妈问:“妈妈那你会不会死?”徐茹实在不忍心将这么残忍的事实告诉儿子,她撒了个谎:“妈妈吃过长寿面,我不会死的。”
现在Jerry刚上小学一年级,徐茹还是没有把这个谎言戳破,她也不打算主动跟孩子说这个话题:“每次我说到相关的话,他都会哭的,我不忍心说,我想他不问我,我不会告诉他,有时候假象更加美好,就当是一个梦想也不错。”
NO.2耐心解释
不说总是没用的,他会看到
下午2点半,张女士正在校门口等着上四年级的儿子小熊,正在与记者交谈时,小熊从人群中挤了出来,当他听到妈妈正在谈论关于“死亡”的话题时,他显得很好奇,一直追问,而张女士也耐心地给他解释。
因为张女士在二年前就曾经告诉过小熊:“那时候他阿太(奶奶的妈妈)过世了,我带着他一起去了追悼会,那时我就告诉他,阿太走了,到天堂去了。”
等孩子长大一些,张女士会更详细地告诉小熊,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说总是没有用的,现在电视、电影里都有这方面的内容,他总会看到。记得前几年《还珠格格》播出的时候,里面的小燕子上吊的情景被一些孩子模仿,如果我的孩子不懂得什么叫死亡,他是不是也会去模仿呢?”
专家建议
你可以这样和孩子谈论死亡
到底要怎么跟孩子解释死亡,才不会让他受到伤害,又能告诉他事实呢?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孙老师提了个建议:从小动物、生活入手。
孙老师说:“生命、死亡对于小学生来说实在是个太复杂的概念,说得太科学了,他们不会明白,倒是可以从小动物入手,告诉孩子要爱小动物,告诉他们小动物的生长状况。同时告诉他们热爱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生命教育。从这些角度来说,我想孩子比较能接受,他也能从中得到正确的生命教育。”
而对于初、高中的学生,杭州高级中学梅青老师表示,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说。梅老师说:“从心理学上来说,直接谈话会降低群体的自杀率。学生有时候可能会产生厌世的情绪,这时候家长如果已经察觉了,但因为担心害怕而没有跟孩子及时地进行沟通,可能反而会助长这种情绪,这时候诚恳地坐下来和孩子直面这个问题,比憋着不说好得多。”
教育科学研究所孙老师表示,经过上海学生连续自杀事件,他们也在反思之前做过的心理健康课程,以前从来没有把“生、死”这种概念放进心理课里,目前,他们正在着手将这方面的内容编进课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