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6日讯
这几天,浙江一高校图书教材中心里,陆续有班干部来退本班这学期的教材。
“一共16个同学不订书。”该校05广电2班的班长说。该班共29人,退书人数占班级总人数一半以上。这位班长还说,1班有15人退书,3班有8人退书,记者一推算,发现这个专业共90名学生中,有43%的同学选择了退教材。
记者又询问了杭城其他高校,原来新学期开始后选择退书的学生并不在少数,而且是多个高校“遍地开花”。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书,为什么会有学生不要呢?
贵且不实用是退书的原因
“老师上课都有自己的讲义,和书上内容完全不一样,我们带本书去,一节课下来翻都不用翻,那么我们干嘛要买书呢?”浙工大新闻学专业大四学生钟笑笑告诉记者。
浙江一高校广告学专业学生吴念说:“广告专业很多课程是靠实践的,比如Photoshop课,老师会教一些常用的案例,而书上的理论知识就用不到。”在做广告设计时,她往往在网上搜集资料,而教材用到的几率为零。
“只有在考试时用一下教材,背背书里的条条杠杠。”在部分学生的眼里,教材不具可读性,其宿命是“考试参考书”。
此外,也有一些同学对教材价格不满而选择退书。一些学生反映,网络购书,可以有8-8.5折优惠,有的折扣可能更低;如果问学姐学长买“二手书”,那就更便宜,只需要几元。
据记者调查,公选课的教材,学生基本不喜欢订购,而专业课的教材,多数学生则会做到“人手一册”。
同时,有的专业本身比较特殊,其教材也获学生认可。浙工大中文专业大三学生林枝说,中文专业教材和其他专业的不一样,很具可读性,比如选集类的就是小说,往往乐意订购。
高校选用教材有严格程序
对于开学先退教科书的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们质疑如今教科书的实用价值,但另据了解,目前,浙江不少高校选用教材执行分级审核制,并有一套严格的程序。
“选用教材绝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浙江理工大学陈老师如是说。新学期,她给10多个班级上课,涉及3个专业,她推荐了3本书(一般来说,不同专业不同教材)。现在,这些书都已经发到学生手中。
陈老师大致说了选书过程:首先,她按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研究,并到新华书店亲自翻阅这些推荐教材,结合考虑所选用教材的内容、体系、风格等与本课程教学大纲的适用性,并选定三本教材;接着,这些书目交由专业带头人过目,然后提交学院负责人审核。
“所有教科书并非都完美无暇,老师也只能从中选择一本相对完美或者最适用的一本。”陈老师解释,老师课堂讲义与教科书不同,这是正常的。每个教师教学思路不同,教学风格和手法也有差别,但教学内容应该是“万变不离其宗”。
“知识不断更新,我们需要不断添加新的知识点,而这些就是对教材的补充与丰富。”陈老师坚持认为,对学生来说,每门课都应该拥有1本教材,毕竟它有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学生在课堂获取的仅是知识片断,有时难以形成整套体系。
多数学校零利润供教材给学生
学生们退教材的另一个原因,是认为价钱太贵了,不如买本二手书来得实惠,而各校负责教材管理的老师则纷纷表示,目前,浙江多数高校基本做到零利润供书给学生。
浙工大教务部副部长陈煜说,今年开始,该校零利润为学生供书,不赚学生一分钱。学校通过正规招标,才最终确定教材供应商,根据书商提供7.6折左右的书价,如实将书发放给学生。
“原价进原价出。”中国计量学院教务处长易荣华也明确表示,该校按招标价将书发给学生,不赚学生任何钱,且这些教材是历经层层把关的优质教材。
此外,陈煜认为,学生应该配备教材,但获取教材的渠道可以多样化,对此,学校也表示理解与宽容。但排斥学生低价购买盗版教材,这涉及到知识版权问题,大学生应该有这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