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7日讯
昨天是第14个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今年的主题是“善待臭氧,安享阳光”。
虽然臭氧层与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对地球的未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真正重视这一问题的人还不是很多。
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的科学家———金华学子杨学明,近些年的研究正与保护臭氧层有着一定的关系。作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分子动力学领域杰出的青年科学家,他本世纪初从台湾回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利用自己制作的独特仪器,在该领域不断有新发现。他与张东辉博士组成杨学明小组,密切合作,珠联璧合,被称为科学“双子星”。
2006年,他们研究小组的成果《在量子水平上观察到化学反应共振态》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科学》上,2007年,《低碰撞能下波恩———奥本海默近视在F+D2重要化学反应中失效》在《科学》上发表。这两个成果都分别入选2006年度、2007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杨学明本人也因为在化学反应量子过渡态及共振态动力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被中国科学院授予2007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
今年,杨学明和张东辉领导的小组不断发表新的研究成果。9月初,由杨学明、张东辉等人撰写的论文《在光谱精度上探测F+HD反应的共振势能面》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并被选为该期的封面文章。
杨学明介绍,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获得者:保罗·克拉兹、马里奥·莫林舍、伍德·罗兰,获奖原因是他们的工作引起了世界各国对臭氧层的关注,促使国际上对保护臭氧层问题及时采取了一致的行动,从而使人类和地球上的生物有可能避免由臭氧层耗损带来的巨大灾难。这三位获奖者都是大气化学家,克拉兹“第一次把臭氧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指出人类活动释放的少量物质能够损害全球范围的臭氧,莫林舍和罗兰作了卓越的预测———少量的氯氟烃类能够在平流层以催化的方式耗损大量的臭氧。经过20多年不断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事实证实了他们的理论。
说到与保护臭氧层的关系,杨学明说,他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大气化学和燃烧过程相关的重要反应体系,从分子水平上认识这些反应的动力学行为,并为环境化学和能源科学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杨学明同时也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博士生导师,他每年都在国内招收一批学生。今年,他的学生中就有一名来自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这是杨学明大学时的同学、现在的浙师大初阳学院院长方健文博士推荐的。杨学明说,这名学生很不错。当年,他自己也是从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考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
昨天,在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这天,记者与杨学明进行了一次网上对话,了解到杨学明将在今年10月和明年主办三个较大的国际会议。大连化物所在杨学明加入后,已经成为世界上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最大的中心之一,目前该所的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处于国际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