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常的那一面
一口英语说得很溜
专带老外游西湖逛灵隐
杭州有个的哥被誉为“草根大使”
本周人物:周震
年龄:33岁
职业:出租车司机
作为杭城的哥的姐一年一度的节日,杭州的士节已进入第6个年头。9月6日-21日的半个月里,身为节日主角的他们忙着参加各种系列主题活动。
有一个的哥,他也很忙,不过不是忙着参加活动,而是忙着在西湖边找老外聊天,带他们游西湖逛灵隐。
关于他,坊间流传着很多说法。有人说他英语说得溜翻了,有专业八级的水平,有人说他每天都接到外国游客的生意,每月都赚得盆满钵满,还有人说他的正职其实是导游,开出租车只是兼职。
他就是周震——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的哥。
认牢老外做生意
9月11日中午12点,中山公园附近,吃完中饭的周震正和几个同行闲聊。天有些闷热,聊了一会儿,他便走进车内,打开了空调。几分钟后,从后视镜中发现有一男一女两个老外朝这边走来,他赶紧下车。
“你们好,请问需要打车服务吗?”走近他们,周震熟练地用英语打招呼。
“不需要,谢谢。”
听着对方的英语口音不太纯正,周震便接着问道:“请问你们来自哪个国家?”
“法国。请问楼外楼饭店往哪儿走?”
“哦,就在前面,不远,拐个弯就到。”
重新回到车内,片刻后,他发动了车子,决定再去香格里拉饭店附近看看有没有需要打车服务的外国游客。
在没有外国客户包车的日子里,周震是这样度过一天的:早上睡觉,中午出发去西湖边跟老外聊天、做生意;要是没客人,就在湖边睡一觉,下午四五点回家;晚上上网浏览各种旅游论坛和自己的个人英文主页,接收外国朋友的邮件,有时生意就在这些邮件里。当天,他已经有了一个预约——中秋小长假的第三天,来自德国的一家三口想游灵隐,请他做司机兼导游。
“有生意就做,没生意也不强求”,这是周震一贯的态度,更何况,这阵子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因为杭州有你
在杭州的出租车行业中,认牢老外做生意的周震算是特色名片之一。当初,他的故事能为大家所知,还多亏了知名女作家陈祖芬。
2005年的一天,正在杭州体验生活的陈祖芬坐上了周震的出租车,无意间发现这个的哥的英语说得很够味儿,于是特地另约时间详谈。半年后的2006年4月,她的新作《杭州的现代童话》问世。在第二篇《因为杭州有你》中着重介绍了周震,“要想了解今日中国,或许可以去西湖边,去寻访一个出租车司机,英文名字叫杰瑞”。
随着这本书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这个名字。今年4月,浙江省政府主办的外文杂志《浙江漫步》,称他为“Grass Roots Ambassadors(草根大使)”。
欲建立高素质的涉外车队
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有位领导曾经对周震说过这样一句话:“小周啊,其实你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出租车司机,你也不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导游和翻译,只是在这块领域中至今仍没人跟你竞争。”
对此,周震并不否认,这种无人竞争的状态也正是让他郁闷了好久的主要原因。
早在2003年再次踏足出租车行业时(中途曾从事过其他职业),周震就不再安于做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他想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涉外出租车队伍,专门为来杭旅游或工作的外国客人提供开车、导游、翻译、信息咨询等综合性服务,然后再与其他城市的的哥建立生意联盟。
这种念头缘于他看到的现状:每年都有许多外国人来杭州旅游、创业,出租车司机遇到他们,做的基本是哑巴生意,更别说提供开车、导游、翻译三合一服务。这是市场的一个真空。
他将目光对准了拥有较高文化素质及外语水平的大学毕业生。可接触过几个后,他发现他们并不太愿意从事开出租车这个行业。找不到团队的成员,这让他有些沮丧。
然而,这阵子周震又开始为实现梦想而四处奔走。因为他想通了:“机会不是靠等来的,需要自己去争取。”他打算主动上门找一些公司或个人谈判,希望终有一日愿望能够实现,让这个团队成为杭州市一个响当当的服务品牌和城市名片。
学英语就要开口说
“别看我现在貌似一个有理想的有为青年,其实在11年前第一次涉足这个行业时,也是白天开车晚上搓麻打牌,打发日子,用外国人的话说就是burning life,燃烧生命。”经常与老外打交道的缘故,周震说话时偶尔会蹦出一两个英文单词。
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的哥,竟然能说一口这么标准流利的英语。
“其实我压根儿没考过级,都是自学的。”对于传说中他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的考试,周震笑着辟谣。
死啃书本、看欧美大片,这是他自学的第一步。在湖边“厚着脸皮”找老外练口语,为他们做导游,这是关键所在。
2005年的一天,周震载着客人行驶在西湖边。突然发现车快没油了,他想告诉客人这个信息,一时间,却不知道翻译成英语该怎么说。情急之下,他开口道:“My car is hungry, and it wants to drink some oil(我的车饿了,它想喝点油)。”
闻言,老外大笑。随后,他耐心地告诉他:“You should say that I want to go to gas station, or I want fill it up(你应该说我想去加油站,或者说我想给它加点油)。”
I don't care what kind of English, if you can speak and I can understand, that's perfect English(我不介意说的是哪种口音的英语,只要能表达出你的想法而我又能听懂,那就是最完美的英语),这是周震最信奉的一句话,言下之意是,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在交流,不能过分拘泥于语法词汇。
正是凭着这股厚脸皮的精神,1997年拿到导游证的周震,在2007年轻松地考出了英语导游证。
有些钱不能赚
2007年,一对法国夫妻通过朋友介绍找到周震,开门见山地表示想包他的车。他们说这些年一直行走在中国的土地上,想从现代社会中找到古代书籍、画卷、佛堂寺庙中出现过的类似场景,最终写成一本书。末了,他们坦言自己手头不太宽裕,希望收费能便宜些,“400元一天,行吗?”周震对外的标价是800元人民币包车一天。
只要接下这个生意,一个月就能轻松赚1.2万元,但周震还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你们是来为中国做宣传,我不能赚你们的钱。”他马上与杭州旅委联系,旅委为这对外国夫妻安排了免费的专车,帮助他们完成这个计划。
“有些钱不能赚。不是常说的哥是一座城市的对外窗口吗?那我的言行就直接影响到外国人对杭州的看法。”而正是这种态度,为他赢得了源源不断的回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