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十来天,位于钱江新城市民中心的杭州图书馆新馆就将正式向公众开放。
这些天来,杭州图书馆、杭州少儿图书馆的百多名工作人员可忙坏了。在新馆现场,不分普通员工和领导,到处可以见到他们搬着一叠叠厚厚的书,穿梭在各个书架间,将书籍分门别类地摆放整齐。没有空调没有风扇也没有椅子。累了,就在书堆中坐一会儿;渴了,就从大茶壶里倒点事先泡好的绿茶喝。
正在现场搬书的方晨光(文澜在线的负责人)说,前阵子请了杭州武警支队的官兵来帮忙,将这30万余册的书从一楼搬到三楼,接着还将搬运剩下的40万余册,而分类上架工作只能靠馆内的员工了。
对这占地20210平方米的新馆,市民们自然充满了期待,但同时,也对陪伴大家走过近50年时光的老馆充满了感情。在社区就能免费办理借书证,24小时随时还书,位于浣纱路的老馆旧是旧了点,但这么多年来一直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借还书服务,成了很多读者记忆中的一部分。令人感到高兴的是,老馆将作为杭图新馆的一个分馆继续对外开放。
再珍贵的书也能借阅自如
以杭州地方志及南宋史研究而闻名
的林正秋(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会长),是杭州图书馆的常客。
杭图始建于1958年,而林老在20世纪60年代就办理了这里的借书证。40多年间,痴心于地方史研究的林老,只要一有空,就带上干粮和饮用水,一大早便来到杭图的特藏室,一头扎进古籍中。
其间,他写了《浙江历史文化研究》《南宋都城临安研究》《杭州历史与文化》等著作及学术论文,共计400多万字。“如果不是在杭图阅读了大量的珍贵古籍,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成果。这里的古籍借阅很自由,不收取任何费用,甚至是善本、孤本,只要我们有需要,都可以提供。”林老对此充满了感激。
如今已从教育第一线退下来的他,仍然对地方史研究有着浓厚兴趣,依旧保持着每周前往杭图借书看书的习惯。
还有好多如林老这般搞文献研究、史学研究和地方史研究的学者,也与这家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得知馆里藏有《陈其泰校点〈红楼梦〉》(孤本),慕名前往,杭图免费让他全书复印;赵大川,原来是杭州市种猪试验场的场长,酷爱历史,业余研究史学并撰写了多部专著,他也是杭图的常客,古籍部有多少宝贝他如数家珍。
在杭图馆长褚树青办公室的书架上还可以看到一套套的丛书,那都是借助杭图的支持得以完成的。这些书的后记里都写下了感谢杭图之类的文字。
“图书馆能够为学术研究提供方便,这就体现了图书馆的价值。这些年,虽然学术性书籍在普通市民中的阅读率正慢慢下降,但作为一家公共图书馆,总得为学术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做些什么。”褚馆长诚恳地说着自己的想法。
一进图书馆心自然就会静下来
9月13日,星期六,上午8点半,胡桃照旧拿着一叠书和复习资料,走进杭州图书馆。在门口,她看到工作人员正将大厅里已打包好的书籍搬运到一辆大卡车上。她知道,这些库存的书将被运往位于钱江新城的杭图新馆。
走上4楼的自修室,她习惯地找了一个靠窗的位子坐下,摊开一本书,开始一天的复习计划。
胡桃是杭十四中的一名高三学生,今年暑假,她几乎天天泡在这间自修室里。
念高一时,她办理了一张杭图的借书证。原因很简单,杭图离她家比较近。
至今,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来杭图时的感觉。那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书多得超出她的想象,“就是整幢大楼看上去太陈旧了”。
自那以后,渐渐的,她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当不用上课的时候,只要没特殊安排,都会不自觉地带上课本到图书馆自习。家里的环境其实比杭图的条件好多了,可她就喜欢这里的氛围,“一进图书馆,人马上就能静下心来,精神也比较容易集中”。
累了或者心烦意乱的时候,她便放下书本,到3楼的阅览室取份报纸或杂志读读,心情顿时好起来。
胡桃说,像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只要看看每天都爆满的自修室就知道了。
这不由又让人想起褚馆长之前说过的一番话: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给人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垃圾和信息污染,而图书馆永远敞开着大门,长期为市民提供一个可以静心的场所。
一个有品位的休闲场所
和林老、胡桃为了获取知识而来杭图看书借书相比,家住城西的郑老先生天天来杭图报到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休闲和打发时间。
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他,几乎每天下午一两点便出现在三楼阅览室里,因此那里的工作人员都认得他。
20多年前,从上海某搪瓷厂退休回到杭州的郑老先生,就开始了这种阅报生涯。“不喜欢搓麻将,不太爱看电视,在家里也闲得慌,不如来图书馆看看报纸,读读书,灵灵市面,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嘛。”每天他都会将杭城的大大小小报刊翻个遍,然后再坐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回家,精神好得很。
从杭图近年的统计数据看,小说类书籍的借阅率一直都有比较稳定的小幅度上升,而阅览室在双休日及节假日都有较高的人气,这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阅读书籍始终是杭州市民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
书籍面前人人平等
“人人享有平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图书馆是为大众利益服务的,通过这个平台,要保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免费、无障碍地获得知识和文化。在书面前,人人平等。”褚馆长说全世界图书馆的服务理念都是一样的。
从2003年开始,杭图不再禁止乞讨人员入馆看书读报。
这些年来,几乎每天都有乞讨人员入内阅读。每次进阅览室前,他们都会很自觉地先去洗手间将手洗干净。然后,在阅览室里找到一个座位坐下,安静地开始看报。他们中的不少人还专挑《参考消息》《人民日报》来阅读。
新馆落成后,这个理念还将继续执行下去。
杭州人的公共大书房
这个想用免费、平等、自由诠释“公共”真正含义的杭图新馆究竟是什么样的?大家都很好奇且满心期待。林老、胡桃和郑老先生都非常肯定地表示:新馆开放后一定要去那边看书,虽然路远了些,但毕竟环境会更好。
现在,请闭上眼,充分发挥你的想象。
在若干月后的某个冬日下午,近两万平方米的开放大厅里,木地板,软椅,没有传统的门框,用书桌、沙发做成天然的隔离,各功能区域既有区分,又无障碍贯通;浓浓的咖啡弥漫其间;临窗而设的书桌错落有致,而一旁还有暖烘烘的壁炉;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全馆,随时都能无线连通……在这样的环境阅读,是不是一种享受?
这就是杭图新馆将会给读者带来的全新的阅读体验——居家式阅读。
“传统图书馆的一个重要题中之义:借书还书。而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功能将不再如此单一,它还将成为休闲、交流之地。让市民主动走进图书馆,自由获取知识,从而感觉到即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也是非常必要。”这是褚馆长在新馆设计之初的想法,也是在今后实际操作中想带给读者的。
“除此之外,图书馆通常被称为城市名片、城市客厅,也能作为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平台。希望杭图新馆的开放能够给杭州这座城市带来新的文化活力。”
延伸阅读
十一黄金周期间,钱江新城核心区块将正式全面向公众开放。这包括两馆(图书馆、规划馆)、一院(杭州大剧院)、一中心(市民中心)、一阳台(城市阳台)和一广场(市民广场)。杭州图书馆新馆位于市民中心内。
今后,杭州市民无需押金,凭市民卡、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普通读者证等有效证件,就能入馆借阅书籍。新馆开放后,浣纱路上的老馆仍继续向市民开放。
据杭州公交集团客运部副经理吴存钱介绍,届时,杭州市民可乘坐B支1线、32/K32路、K84、K517前往。在国庆前后,预计还将开通一条到达市民中心的公交线路——B2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