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9日讯
一次展览、一场讲座或一个商品推介会上,大学生受企业聘请,充当“临时观众”,能得到30-50元报酬。
相比家教、问卷调查员、推销员等兼职岗位,这类兼职岗位似乎更受大学生追捧:既是观众又是打工者,既开阔眼界也能赚钱。不过,也有部分学生并不认同,他们觉得活动主办方讲排场、太虚伪,不想参与当傻乎乎的观众。
“临时观众”有人欢喜有人忧
9月初,在浙工大勤工中心的信息栏里,大四学生赵益芳偶然看到“招群众演员(观众)”的信息,闲来无事的她马上报了名,而且不用面试。
到活动那天,她一大早就起床了。7:30接“观众”的2辆大巴准时到达,100多个人挤上了车。“临时观众”着装比较统一,上身基本穿白T恤,下身配深蓝色牛仔裤。“我们当时不知道是什么活动,只知道是一家大企业举办的,所以在车上,大家一直在猜测会不会有明星来。”
8点多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发现图片展开幕式还没开始,学生们就边等边聊。20分钟后,活动主办方邀请的领导开始致词。“我们都很有职业精神,保持安静,没人唧唧喳喳。”领导说完最后一句话,赵益芳和其他“观众”就“劈劈啪啪”鼓掌。当然,讲话一结束,也意味着“临时观众”的任务结束。
大部分乐意当观众的学生认为,通过当观众长见识才是第一位,赚钱则是第二位。不过,也有一部分同学表示不愿充当“临时观众”。浙大城市学院大四学生冯欣宇认为,赚这种“观众”钱太虚伪。“这就好像当骗子,我绝对不会去做。”在他们看来,坐上一两个小时当观众纯粹是浪费时间,赚这样的钱太不值了。
校外兼职需签安全协议
类似“临时观众”兼职岗位,任务轻松,赚钱也容易,这与勤工助学是否相差甚远呢?浙工大勤工助学指导中心主任姚海滨说,类似“临时观众”兼职岗位以前很少,最近逐渐多了起来,但与其他各类兼职岗位相比,也是凤毛麟角。
姚老师认为,学生参与这些大型活动可以扩充人脉、增长见识,比如一些大型活动,一些官员都有可能出席讲话,学生有机会对话这些大人物,也算是一种宝贵的经历。
校外兼职,安全问题则显得比较敏感。不过,浙工大勤工助学指导中心自有一系列安全保障措施。姚海滨介绍说,来该校招募学生的企业,需要先签一份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学生工作期间以及来回途中若出意外,对方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至于企业为何喜欢选择大学生来充当“临时观众”,记者联系了几家企业采访,但均被对方婉言谢绝。不过,高校老师认为,一方面大学生素质高,听话,能较好配合主办方;另一方面大学里可供选择的学生数量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