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凉亭老人”家在何方?》后续报道
在望吴门广场附近的凉亭内,有一个身材消瘦的七旬老人,他白天捡垃圾,用换来的钱买些吃的;晚上,他将一床被单蒙头一盖,席地而睡。这样的生活,老人已经过了三四个月。
老人名叫马秀根,曾是一名“教书匠”,平湖当湖街道金家村人。老人无子女、亲人,金家村村干部把他接回,安排在当地敬老院里。(详见晚报9月17日11版、9月19日7版报道)
曾经的一名“教书匠”何以沦落为拾荒者,其背后又经历了哪些鲜为人知的辛酸故事?记者昨天专门赶赴平湖,再次对话马秀根,走访金家村熟悉马秀根的人。
敬老院称“引进”了一名人才
马秀根老人被安排在当湖街道老年福利中心。据了解,这家福利中心是当湖街道投资1900多万元建造的,9月1日刚刚开门“迎客”,主要面向社会上的老年人养老,承担了当湖街道原敬老院的功能。
昨天下午,记者在该福利中心见到马秀根时,他正独自在房间内整理被褥。被褥、床都是新的,老人心情很是舒畅。“在这睡觉比凉亭里好上一万倍。”马秀根说,虽然刚到敬老院,他已经适应这里的生活了。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晚报对他报道后,平湖当地有关部门领导也专门来探望过他,这更让马秀根老人感到了温暖。
“在这里,马秀根是个人才。”该福利中心主任夏跃生告诉记者:“福利中心刚开业不久,护工还很缺,鉴于马秀根做过护工,又当过教师,等他身体休养好了,如果其本人同意,让其在福利中心也做护工,到时还给他发薪水。”
大跃进时做过3年“教书匠”
寝食有了保障,马秀根精神状态明显比上次记者见到时好多了,记者再次与他交谈,他的记忆力也渐渐恢复了。
马秀根称,在大跃进时期,他在新仓镇做过3年的教师。“当时是五年制的,我主教语文,每个班级40多名学生,我教了3年,后来学校解散了。”
“时间过去太久了,有些事都想不起来了。”提起那段做教师的经历,虽然马秀根想不起学生的名字了,也记不清学校的名称了,不过他的脸上还是露出了笑容。这是令他引以为豪的事。
村民称他现代“孔乙己”
“以前是个文质彬彬的教师,没想到却沦落为捡垃圾的,他好比是现代‘孔乙己’。”记者赶到金家村时,已经获知马秀根经历的村民纷纷这样评价道。
据金家村妇女主任吴船英回忆,18年前,她24岁,搬到了金家村,家就住在马秀根隔壁。因为离得近,相互经常走动,就认识了马秀根。“当时,马秀根50多岁,和老母亲住。每次来我家时,他穿得都清清爽爽的,说话也总是文质彬彬的,后来我打听到,他以前做过教师。”吴船英说,那时对他印象很深,“几年前,他也曾回过金家村,每次也都是穿得清清爽爽的,挨家挨户走走看看,之后就悄悄离开了。”
“他不愿干农活,常常是够吃了就不做了,因此在村中给人的印象有点懒惰,不过因他为人客气,又做过教师,大家还是比较尊重他的。”还有村民这样对记者说。然而,令村民十分不解的是,没想到马秀根会沦落为靠捡垃圾度日的地步。
在外漂泊他自叹走了不少弯路
据了解,马秀根一直未婚,在他母亲病逝后,住的房子塌了,于是他开始了漂泊生活。“我干过很多活,走了不少弯路。”回忆起漂泊的生活经历,马秀根自叹道。
据他介绍,他干过泥工,可没有力气,干了几年,就吃不消不做了。之后又从事过其他行当,可也是做了不久,不适应就不做了。直到他在嘉兴市区各大医院做了护工,才干得比较长久些,干了有七八年时间。
五六个月前,他腿痛做不了了,就不做护工了。由于没有亲人,又没有积蓄,他便靠捡垃圾度日。“我也想过回金家村,可沦落到这个地步,没脸见乡亲,就希望这样等着一天天老死。”
不过,经过晚报的报道,马秀根最后落脚老年福利中心,他还是连说“想不到、想不到”,他也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对他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