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顺利结束了历时76天、总航行12000海里的北冰洋科考之行,返回了位于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雪龙号”创造了我国航海史上的新纪录,而“雪龙”船载飞机创造了我国在北极考察史上的最北纪录。
据悉,来自美国、法国、芬兰、日本、韩国等国的12名极地科学家与110名中国队员一起,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等区域开展了广泛的北冰洋多学科综合考察;在大气与海冰、物力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生物、地质地球物理等考察方面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样品,极具经济价值。
北极气候变化
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巨大
在圆满完成北极地质和地球物理、北冰洋独特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等全部海上科考作业任务后,“雪龙号”按计划于8月30日从北纬85度的北冰洋海域掉头南下启程回国。
“此次北极考察是以研究北冰洋海洋环境快速变化及其生态和气候效应,进而阐述北极气候变异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机理为科学目标的一次北极地区多学科的综合调查,考察范围之广、内容之全、应用的技术手段之先进、取得的资料和样品之多,以及到达的纬度之高,均是我国历次北极考察所不能比拟的。”北极科考首席科学家、海洋二所所长张海生对记者说。
张海生表示,北极的快速变化对全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巨大,此外,北极蕴涵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北极的环境变化对我国的气候变化影响巨大,我国现阶段的北极科考主要针对北极环境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阐明北极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的气候环境变化影响,气候变化影响同样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张海生对记者说,随着北极的变化,尤其是冰雪消融后,这些影响越来越突出,所以各国加大了对北极的考察,不仅有政治利益,更有经济利益。
刷新多项纪录
收获巨大
“此次北极考察是第四次国际极地年(IPY)中国行动计划的重要航次,也是我国对世界IPY的重要贡献之一。”中国第三次北极考察队领队袁绍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来自美国、法国、芬兰、日本、韩国等国的12名极地科学家与中国队员一起,在白令海、楚科奇海、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等区域开展了广泛的北冰洋多学科综合考察,在大气与海冰、物力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生物、地质地球物理等考察方面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样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雪龙号”行驶到了北纬85°25′,创造了我国航海史上的新纪录。而“雪龙”船载飞机飞到了北纬87°01′的站点,这是我国在北极考察史上的最北纪录。“几乎接近了极点,也从太平洋几乎穿越了北冰洋,这样的话对于样品数据的获取,对于沿途的观察等各个方面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这是非常难得的。”张海生对记者说。此前,中国船舶达到的最高纬度纪录由“雪龙”于2003年在执行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时创下。
科考队底栖生物专家王永强向记者展示了海星、螃蟹、虾等从北极带回的深海生物标本。他说,作为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内容之一的底栖生物调查,是中国首次对北极地区的底栖生物进行系统的、大面积的拖网调查采集,取得了包括海星、螃蟹、虾在内的大量珍贵标本,为研究北极地区海洋生物资源和未来资源潜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海洋二所参与了
三次北极科考
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了解到,“雪龙号”于2008年7月11日从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程前往北极,展开了为期75天的北极科学考察。这是中国继1999年、2003年后第三次开展北极考察,“雪龙号”最北达到的纬度一次比一次提高。海洋二所参与了三次北极科考,本次科考集中在地质地球物理,海洋化学,包括海洋生物等的研究。
另据透露,我国已经计划第四次北极科考,最快将于明年下半年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