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9月25日讯“我们一跨出国门,脑子里就应该有‘国家形象大使’的意识,呈现‘礼仪之邦’的形象。”一说起“文明出行”,浙江笑歌旅行社副总经理施虹有着很深的感触。
施虹在带队出境过程中,遭遇过不少“尴尬”:长途飞机上,机舱内关灯后还在大声喧哗的大多是我们的旅客;在一些高档商店,人家卖品牌商品是开展一对一服务的,结果我们有些旅客一下子就不耐烦了,还骂人家服务态度不好;还有一些旅客随便吐痰、乱扔垃圾……
这些年随着公民道德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民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文明出行”遭遇“尴尬”的现象越来越少,还在异国他乡发生了许多助人为乐的事例。施虹说,去年她带队去西班牙旅游时,一位粗心的团员丢了护照和钱包,同行的团员凑钱给他办手续、买机票,其中有人懂西班牙语,还主动当翻译陪他去报案。还有一次,有位老太太在酒店大堂不小心摔断了脚,为了能让她及时回国治疗,旅游团取消半天的行程,其他团员都毫无怨言。给施虹强烈的感受是,过去,外国人看到我们游客敬而远之;现在,他们看到我们往往会友好地竖起大拇指。
“我们一些游客在境外旅游的形象不佳,除了本身一些不良习惯外,很多是误会引起的,主要原因是国情背景和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施虹说,国家旅游局曾针对出境旅游推出了“文明行为指南”。她给准备“出境游”的人们建议:出境前要了解一下所去国家和地区的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等情况,以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不愉快。学习些基本礼仪和礼貌用语,以便更好地沟通。对环保、公共卫生、交通规则等常识性的文明要求,更应该时时刻刻注意。
“出境旅游不仅是领略异国风光的‘观光游’,更是一次值得珍惜的文明‘进修游’。”施虹还建言,人在异国他乡,难免会遇到很多不熟悉的文明礼节,关键在于我们要本着求知的意识,学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这又何尝不是游玩过程中,很有意义的另一种历练和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