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地契
浙江在线09月26日讯
如今买房的人很关心房产证,因为这是房子的“命根子”,但你见过二百多年前的房产证吗?昨天,在杭州举行的“汉学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推进国际研讨会”上,历史学家曹树基展示了几份二百多年前的地契,他们都来自丽水松阳一个叫“石仓”的古村落。有意思的是,按照某件古地契,人们还能找到数百年前的那块地。
曹树基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这批地契是去年他在石仓调查时无意中发现的,此前,4000多件地契一直藏在当地各农民的老屋里。它们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浓厚兴趣,因为这里蕴涵着丰富的信息,一代史学大师傅衣凌就是在抗战时读到一箱明清土地契约,开创了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新领域。
村民的古地契,连看一眼都难
旧地契的发现让曹树基惊喜,他原本以为,这些民间文书大多在时代变迁中灰飞烟灭了。这些地契多数与一个从福建迁移过来的家族阙氏有关。石仓村民阙龙兴,也是小学老师,首先在村庄及自家老屋里,找到了百余件清雍正至民国年间的“地契文书”,随后在阙龙兴等人的搜集下,至今年六月,石仓村的各类契约已达4000多张。
石仓土地契约最早始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截止于1945年,这么长时间,这批契约如何保存下来?据了解,在石仓村及周边地区,并不存在古文书市场。村民对于前人留下的各类文书,大多持有珍惜和敬重的心态,轻易不示以人,更不用说出售给文物贩子们。而曹树基等研究者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得村民的信任,亲自搜集很难。
研究者在阙龙兴家建了一个工作室,开始对所获资料进行装裱和扫描,1000份地契也保存在这间工作室里。出于对村民和文化的尊重,研究者向村民借阅契约文书,扫描完毕即归还,“连看一眼都难,别说带出村了。”曹树基说,“那些愿意出让的,不能带出村,只可以保存在工作室里。”
“万科事件”说不定能借鉴“倒找契”
这些古地契,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呢?曹树基介绍,它涉及村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卖契为例,如卖基地、卖菜园、卖坟基、卖房屋、卖杉木等。虽然和现代的房产证功用差不多,但和房产证比起来,古地契内容要丰富得多。
还有一种叫找契,说起这种地契,曹树基笑着说,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万科事件”,就是一种典型的“倒找契”。
所谓找契,一般指土地价格上涨了,卖主心理失衡,要求买主补充价格,在卖地之后,隔了几年、十几年再找买主再签订一份合同,名为找契。曹树基介绍,石仓也有找契,但与其他找契完全不同,其时间差,通常以天或十数天为单位,也有同一天订立卖契和找契的,也就是说,为了避免以后麻烦,石仓人已找到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总体来说,石仓的土地市场是比较规范的,但在这些地契中偶尔有再找、三找的,也就在找契后,隔十多年再附上找契。但这极个别的,可能是无赖的作法。”曹树基说。“如果地价跌了,就可能出现‘倒找契’了。不过清朝从乾隆到光绪,地价一直稳步上涨,所以历史上没出现过‘倒找契’。但找契这种制度,要是有关人士能研究一下,‘万科事件’说不定就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