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垟村村民夏长垄播种了2公斤丰两优香一号和1公斤扬两优6号种子,到最后8亩地颗粒无收。苏巧将 摄
外垟村村民陈体康说:“稻穗上的谷粒剥开全是空壳或半仓的米粒。”
温州网讯 临近十月,也临近了稻穗飘香的丰收季节。
推荐阅读
温州正式归入长三角区域
三鹿奶粉事件信息指南
“十一”景区交通指南供参考
平阳小伙航天城内看飞天
电话一句玩笑 惊动两地警方
学生上课乱动老师教鞭伺候
可是在文成县百丈漈镇外垟村,一些农民正面对着数十亩水稻欲哭无泪:水稻因感染“穗颈瘟”,现在几近绝收。经该县农业部门粗略统计,全县现有约200亩的水稻患有“穗颈瘟”,给当地稻农造成了严重损失。
事件:
抽穗的稻子突然患病
“种了四五十年的水稻,还是第一次碰见这样的情况。”一头白发的外垟村老农夏长垄引着记者,到他的6亩田地里。放眼望去,稻叶长得郁郁葱葱,稻穗也又长又密,但是仔细看,这种季节本该是金黄色的稻穗,却全是死灰色的。捏一捏稻粒,瘪瘪地。夏长垄说:“本来一亩田至少能收成1200多斤稻米,但县农业局的专家说这次稻田基本会绝收。”
据村民们介绍,外垟村的稻子基本上都是每家每户的口粮稻,辛辛苦苦培育数月的口粮稻颗粒无收,村民们难以接受。在文成,高山平原百丈漈、南田一带的水稻因气候、水土等原因是出了名的好,大面积水稻染病死亡的情况之前还从未发生过。
外垟村村民陈体银种植的4亩多水稻也基本绝收。据他介绍,今年水稻长势非常好,8月中下旬,都长出了很好的稻穗。但几天时间里,不少村民发现很多稻穗的颈部或稻穗头突然出现死灰色。村民怀疑水稻生病了,于是到镇农机站买了药水喷洒,却无起色,“没几天时间,成片成片的稻子都坏了。”
怎么会突然出现这种现象?村民们一交流,发现发病的都是相同的几个水稻品种,而其他品种的水稻基本都长势良好。
在外垟村村民夏长垄家,他拿出了还保存着的水稻种包装,绝收的村民种植的水稻均是: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产的“扬两优6号”、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产的“丰两优香1号”及安徽宣城培育的“两优6362” 。
据外垟村村民们介绍,这些品种都是村民今年第一次种植的品种。而种子均是在百丈漈镇一家种子店购买的。初步估计这次外垟村损失稻田在30亩以上。
经销商:
可能是气候因素造成的
村民怀疑是种子质量出了问题。
在村民购买种子的百丈漈镇某种子店经销店里,经销商林佐荣说:“今年这3种种子一共卖了200多斤,虽然有些是初次种植,但是这些种子都是经过国审、省审的合格产品,而且都是通过正规渠道从温州种子公司买进的。这样的事以前都没发生过,温州种子公司和县农业局都派人过来查看过,种子没有任何问题。”
记者又联系到温州种子公司相关人员,对方称:“我们已经到现场查看过,相关部门也对种子进行了检测,种子并没有问题。可能由于今年文成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种植这类种子。虽然我们只是进行代理销售种子,不是生产经营单位,但这次农民损失比较严重,我们已经向总公司汇报,尽可能对受损户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
但是外垟村村民们显然难以接受这种说法,他们觉得,如果是气候原因,同村的其他水稻也在几乎相同的时间抽穗,为什么却长得非常好?
农业部门:
全县约200亩水稻绝收
外垟村水稻出现疫情后,文成县农业局派专家到现场察看。据该县农业局副局长刘利华介绍,造成水稻大面积绝收的直接原因是稻子感染了水稻癌症“穗颈瘟”。出现疫情的不止是外垟村,百丈漈镇的石庄村、下石庄村,南田镇、西坑镇、黄坦镇等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同类情况。经粗略统计,全县共有200亩上下的水稻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穗颈瘟”,给稻农造成了严重损失。
对于村民怀疑的品种或种子问题,刘利华介绍,经对经销商的销售资质、进货渠道等各方面调查,均不存在问题,而这几个品种都是经国家相关部门审定的合格产品。
另据文成县农业局相关技术人员分析,由于是新品种,气候、土壤、种植方式等综合因素,都可能致使水稻抗病性能降低,感染疾病。而村民大多是在发现疾病后才向有关部门报告,为时已晚。目前农业部门还未对造成水稻感染疾病的原因下最后结论。
悲剧是否可以避免
据刘利华介绍,根据文成县今年推出的稻农“联片联户联保”办法,已经参加保险的稻农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赔偿。但外垟村并未纳入此次联保名单,因此该村村民将难以获得保险公司赔偿。
但是,外垟村村民有疑问:如果稻种经销商或代销商在农民购买种子时,进行详细客观的说明,并且在种植过程中给予农民及时的技术指导,那么农民辛苦种植水稻却颗粒无收的惨痛局面是否可以避免?
据文成县农业局介绍,以前稻谷种子都是由该农业局的种子管理站出售,现在种子销售市场放开,只要凭种子委托书和植物检疫证就可以代销种子。绝大多数种子代销商不懂农业技术,种子说明怎么写,代销商就怎么宣传。而对于一个水稻品种,代销商们在销售种子时应该对其生育特点、所需土质、水源等给农民做说明和指导,可有些种子代销商其实根本不懂这些知识。
另外,稻农们也提出:如果县、镇有关部门的农技人员能定期走入田头,及时了解农民种植农产品情况,给农民以专业指导,这次惨痛的损失是不是也有可能避免呢?
记者 刘曜 通讯员 王超 雷忠义进入论坛讨论(温州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