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陶山镇荣垟村,就仿佛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入村公路平整延伸,空气清新。而该村的村支书郑华,一个瘦削、皮肤黝黑,说话轻声轻气、不紧不慢的男人,45岁的他却有着远远超过年龄的苍老。但也就是他,在短短6年间,让荣垟村面貌大变样,获得了多项荣誉:温州市“千百工程”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温州市级生态村等。
弃商回乡任书记
推荐阅读
温州正式归入长三角区域
三鹿奶粉事件信息指南
“十一”景区交通指南供参考
平阳小伙航天城内看飞天
电话一句玩笑 惊动两地警方
学生上课乱动老师教鞭伺候
郑华早年在山西经商,回乡任职的初衷很简单,只因为很多女青年不愿意嫁到荣垟村,嫁过来还要被人家嘲笑。 2002年,他接手荣垟村党支部书记一职时,村里一穷二白,还欠了好几万元外债。
当选村支书时,很多村民怀疑这样一个“蔫蔫”的人怎么能带领全村人搞建设。他不畏谣言和冷眼,一切从零开始,重建党组织,建设“千百工程”。
2002年,荣垟村还只是一个落后破旧的小山村,进村的路还没有修,坑坑洼洼,晴天灰尘满天,雨天到处泥泞。郑华当选后,村里连办公场所都没有,召集村干部开会则是到处“打游击”。为了重建党组织,他决定修建办公楼。但是没有钱,怎么办?他和几名村干部向村老人协会借了1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为了争取后续资金,郑华没少跑有关部门;为了节省建设资金,他经常一天都呆在施工现场,设计、购买材料等全程服务。一年后,村里的办公楼落成了,尽管资金不够,连外墙也没有刷,却为郑华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他真的很辛苦,起早贪黑,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的现在。”
私人借贷搞“千百”
工作有了起色,村干部的信心也有了。2002年,郑华了解到“千百工程”这么一个项目,便百般努力争取到了。但是,资金问题再次困扰着他,村“两委”决定再次向老协借钱,但是,这次老协连借给他们7000元都不愿意。郑华等人只好去当时的陶山镇丰和信用社贷款,工作人员却表示,以村“两委”的名义不能借贷。最后,他们以私人名义贷来2万元。
项目启动,村里的阻力出乎意料地大。光是拆除茅坑,郑华等人就费尽口舌。为了顺利启动,郑华带领村干部先拆了自家的茅坑,然后一户户上门劝说。一直到“千百工程”完工时,看到村里旧貌换新颜,个别村民才同意拆除茅坑。
6年来,郑华一心为公,而村里最破的就是他的家。妻子早亡,父母年迈,两个孩子都还在上学,郑华的负担之重常人难以想像。但是郑华的家里依然收拾得干干净净,充满温情。堂屋正面贴着一张年代已久的毛主席画像,郑华说,他小时候就是学习雷锋积极分子,在部队入党的时候,他暗下决心也是为人民服务。他的战友、同学很多都已经是市里的局领导,但他无怨无悔。现在两个儿子一个上大学,一个还在上初中,成绩都很好,孩子们都很理解他。让他惟一觉得遗憾的是,当初大儿子上了市四中自费线,他却因为没有钱没让他去。说到这里,郑华的神态有点伤感。进入论坛讨论(温州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