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在明珠的三年时光,我们学到了一点:虽然我们是外来务工子弟,家庭经济条件赶不上他人,但做人不可妄自菲薄,对学习不能自我放弃,穷是一时,志则一世。在杭州,我们学会了自强不息、谦忍善让,我们懂得了感谢报答。再次向您、政府、社会表达敬意与感激!”
这是一段充盈着“杭州记忆”的话,出自大学新生杨猛写的信。前段时间他和几位考上大学的同学一起回到母校杭州明珠教育集团,感慨中他们动笔写下一封信,寄给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王国平勉励他们说——外来创业务工人员的孩子同样是杭州的希望,我们要让每一位新杭州人的孩子,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为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子女搭设舞台,让他们和城里孩子一样看到未来的希望,这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在杭州,像明珠教育集团这样的学校还有不少,这些学校正在参与一种破解“上学难”的杭州模式,正在完成一段杭城教育走向更均衡、更公平的历史。
故事——
家里虽然穷,但从来不自卑
他们在杭州考上了名牌大学
9月,浙江的高校陆续开学。已经被宁波大学法制文史专业录取的杨猛,趁着开学前的空闲,回到杭州明珠教育集团,看望曾经的师长。“又长高了。”校长曾婷和老师们,看着这个大男孩,心里高兴得没法用语言形容。
几年前,杨猛刚刚跟着父母从河南商丘来到杭州,人生地不熟,他想着:一个农村孩子,学校的老师会正眼看自己吗?记得读初一时,有一回课间休息,杨猛和班上一个要好的“胖墩”同学推来推去闹着玩。结果“胖墩”一下没站稳,整个人压在了他身上,把他的腰压断了。杨猛又难受又害怕,不知道怎么跟老师说,也怕老师知道后责骂、找家长。很快,班主任丁丽华来了,二话没说,第一时间就把杨猛送到了医院,还帮着支付了医药费。事后,丁老师没有立即批评“胖墩”同学。杨猛腰伤好后,有一天下课,丁老师把杨猛和“胖墩”同学一起叫到办公室,说:“读初一了,是大人了,怎么还像小学生一样没轻没重乱闹?受伤了多影响学习啊,以后自己要掌握分寸。”
这是杨猛初中三年里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了。不是因为自己受伤,而是丁老师,如果她不把学生当作自己孩子一样爱护,怎么会如此用心良苦?渐渐地,他发现,不光是丁老师,其他任课老师也一样,他们从来不会用出身和家庭贫富来衡量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像自己的孩子,学生成绩进步了,学习态度认真了,他们都会开心得掉泪。
杨猛的父母在半山菜市场卖蔬菜,收入微薄。三口人,挤在一个10平方米不到的出租屋里,两张床一架,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但即便日子这么艰难,杨猛始终没有放弃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初二时,因为家里日子很难过,课业压力又大,班上一些成绩落后的同学自暴自弃。老师和杨猛一起想了个办法,周末组织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落后的学生一起到他家里学习,相互沟通鼓励,学生们也重新振作起来。
初三毕业,杨猛和其他几个家境贫寒、成绩出众的学生,被保送到重点高中,杨猛进了杭州学军中学。又过了三年,杨猛以不错的成绩考入宁波大学,其他几个保送生也进入浙江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名校。几年过去,杨猛的坚强、乐观和自信,一直感染着同学和老师。现在老师们一说起杨猛就眉开眼笑:“他啊,是个阳光男孩呢。”
“穷是一时,志则一世。”杨猛说,他想带着美好的“杭州记忆”,努力学习,真正成为“杭州明天的希望”,如果可能,“将来想做一些能让农民工子女学习、生活更好一点的工作”。
背景——
70%外来务工者子女读公办学校
今年还将新增9所专门学校
杨猛曾经说,他没有想到,杭州给外来打工者孩子准备的学校,居然也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我们外来务工子女得到了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待遇。在跟学弟学妹聊天时,他不止一次地告诉大家,杭州没有放弃外来的孩子,在这样的好环境下,我们更要加倍努力。
每年,像杨猛一样跟随父母进驻杭州的孩子有很多。随着杭州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向城市和中心城镇聚集以及规划调整带来的人口区域性迁徙,人口聚集的教育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城区和各县(市)中心城镇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县城所在地和人口导入区的中小学绝大部分超负荷运转,外来从业人员子女入学人数的剧增,也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紧缺的暂时性矛盾。
尽管杭州的接纳能力有限,但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在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不遗余力。近年来,在一系列优惠政策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子女进入杭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融入城市。2007年秋季开始,杭州取消了借读费,为外来务工人员减轻经济负担。
2008年杭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里,教育占据着重要一席。今春起,全市城乡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对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奖励和资助,分类免除困难、低收入家庭学生部分费用。
据统计,目前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达到14.17万人,比上年增加2.17万人;已经有90%以上的公立学校接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的70%。
市教育部门表示,仍要充分利用现有公办教育资源,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公办学校随班就读,同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努力构建多元办学格局,充分发挥民办学校与国有民办学校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作用,进一步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推动名校集团化战略向农村延伸,同时积极发挥民办教育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上的作用,对杭州六个城区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专项投入累计经费达1590万元,并在原有的38所学校基础上,新增9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总数达到47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