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报道了杭州城西的“史上最强迷你户型”。这个月租250元,不到6个平方米的超级小户型,竟是在二、三楼间的楼梯拐角处改造出来的。主人公“风雨孙策”在天涯社区上的这个人气帖,在我们报道后,浏览量猛增一倍,突破20万点击。
孙策,让人联想到的总是那个白马银枪、虎踞江东的历史小说人物;活在当下的“风雨孙策”,却是前途坎坷,风雨缥缈的打工者,生活在大城市夹缝中的小人物。
然而,打工者有打工者的精神,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情怀,“风雨孙策”的帖子里,用照片和日志记录下自己这个楼梯间的每个细节,一字一图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小情趣。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穷开心”,而正是那种乐观,让所有人在看完帖子,发现自己微笑后,眼里全是热泪。
昨天,我们重点晒了一下“风雨孙策”的神奇小屋和他的帖子,很多读者对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经历很坎坷,生活很达观,文字有点痞的“风雨孙策”,到底何方人士,长得怎么样,他的生存状态到底如何?
孙策本人强烈要求,不愿抛头露面,怕吓到对他有好感的姑娘们,我们就晒一晒他的经历罢——只能透露一点,孙策长得有几分像马云。
1
“书香门第”却高三辍学
孙策,1982年出生,安徽安庆枞阳县人氏,家中独子。看过孙策文字的人,很难想象这个能用文字把人逗乐逗哭的家伙,竟然连高中都没毕业。按说,他也算得上出身“书香门第”,爸妈都是教师。“我不是块读书料。2002年秋升高中之前,我爸突然查出肿瘤,要马上住院开刀。前后借了10多万元的债,这对我家算是天文数字,实在掏不出钱念书,只能辍学喽!”
9月1日是交学费的日子,孙策在前一天晚上,就想跟家里提辍学的事儿,没想到竟是父亲先开的口。老父亲满脸拧巴,万分痛苦地跟儿子提出家里没钱,没想到儿子却爽快地答应了,一点没思想斗争。
孙策事后回想起父亲当时的表情,总是很难过。“没钱咱就不读书了,做人就要干脆点。就这样,那天晚上我做完了一张历史试卷和一张地理试卷后,就结束了我的读书生涯。”就此,孙策成了一个社会人。
是在父亲任教的小学里,孙策代了半年的语文课。当了半年临时班主任,孙策责任感和使命感倍增,“这是我至今干得最认真最出色的一份工作”。
2003年大年初五,孙策到杭州。干起了每月工资300元、送快餐的活;没干几天,摇身一变成了超市的服装导购。那时他住在西站的老东岳,每天走路上下班。“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坐,每天伙食费才1元,乘车一趟就要2元呢!”
每份工作孙策都干不长。送快餐、饭店跑堂、烧烤店添碳工、花店送花工、花圃的花工、快递员、送货员、无证摊贩、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广告公司创意、开淘宝网店……5年里,不停换工作,连他自己都数不过来。“每次我都找不到感觉,不是眼高手低,就觉得手上这份工作,都是体力活,没技术含量。”现在孙策在杭州一家仪表公司当送货员,虽然仍是体力活,但他已经开始学习仪表调试,而且是自学的。
2
在陋室中找到“跃层”的感觉
关于那间“超级迷你小户型”,凡人看了都觉得,能在楼梯拐角里搁出房间的房东,属于“极品房东”。孙策说自己感觉蛮好,“其实房东挺不错的,是我遇到过的房东里最好的。住这个楼梯通道,也是我主动提出来的,我原本住顶楼。我就向房东申请——至少这个‘跃层’空间大啊。我把房间拍照,发到网上,也纯粹因为好玩。”
在与孙策交谈中,他有种化困苦为乐趣的本能。以前他在西城广场边摆过地摊,被城管队员追逐过,损失也惨重。这段经历,被他写在博客里,成了八篇《地摊流水日记》,也把为生计奔波的艰辛,变成了他的张氏幽默,看的人很多,甚至引来了媒体记者的邀访。
孙策说,自己很喜欢杭州,每次从外地回杭州,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喜欢骑在单车上看城市的角角落落,用孩子一样的思维去想象这个世界。
“算起来在杭州也5年多了,要问什么收获,我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半年又快过去了,我还是重复着去年与前年的故事,一个人在异乡的空气里孤独地行着。未来将会如何?暂时没有答案!”这些是他博客里的文字,天真、乐观的背后,隐藏着不易发现的茫然。
“没什么遗憾,我是认真地过着每一天,尽量让每一天都不重样,我才能快乐地活着。一路走来,多少年风风雨雨。除了回忆,我依然一无所有……”孙策跟所有在外地奋斗的青年人一样,有理想却很模糊,有追求但也虚无。
“我最大的遗憾是,至今没有女朋友,我很想有个喜欢的姑娘能在下班后一见到我,就钻到我怀里撒娇!”孙策拒绝在记者镜头前露面,说自己长得不帅,怕吓到姑娘。“还是网上好,大家只从我的文字里认识我,接受我,喜欢我。”
生活里没有姑娘,只有工作和网络。工作不累的时候,孙策就把自己的周遭变成文字。2006年,孙策开始恢复中断好几年的日记习惯,只不过日记本没了,换成了博客空间。正因如此,使得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曾用两本破书“挑衅”余华
书架上整整齐齐的书,很有意思——路遥《平凡的世界》、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兄弟》……所有书里的主人公身上,多多少少都能看到他自己的影子。
“我很喜欢看余华的书,他的书里都是从苦难里进出的人。”孙策每本余华的书,竟都有着作者的亲笔签名,这中间还有一段与余华有意思的小经历。
“有次余华到新华书店签售,我买了他的《兄弟》,顺便还带着另外两本以前买的书。等了半天,才到他面前。我递过去跟破烂差不多的《活着》和《在细雨中呼喊》。余华脸色明显变了。他问我,你怎么把书弄成这样了。我老老实实交代,我很喜欢你的书,不知道翻了多少遍,就变成这样了。”孙策一脸诚恳,余华认认真真签下自己的名字,双手奉上。
“我最喜欢《活着》结尾处的福贵,他是那样欣慰地看待自己的命运。生活就是这样,总是有快乐和无奈的正反面。”从孙策的话里能看出,这话也是在说他自己——生活就是这样,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看清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活。
也许,这就是他不懂抱怨,只会乐观的源头。
也许,这也是这个城市小人物让人笑中含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