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稻子熟了。
今年上半年,我们第一次前往北大荒,探访那里的浙江种粮人,探寻浙江人餐桌上那一颗颗“东北大米”的前世今生。如今,收获时节已然来临。从嫩嫩的草绿到金黄,在那遥远的黑土地上,时间的轨迹串联起生命色彩的变化,也串联起浙江商人不断探询的足迹。国庆节前夕,本报记者再赴北大荒,去看浙江人倾情的万亩稻田收获的场景。
黑土地上,不粘碗的香米熟了
从哈尔滨出发,我们前往拉林河上游的五常市。我们在超市里常见的东北香米的原产地便是那里,那里活跃着不少勤劳的浙江人。
一路上,道边宽阔的白桦相伴,视线落及更远处,是一望无际的金灿灿稻田。联合收割机穿梭其中,劳作的人们星星点点;迎面不时驶来运粮货车、马车,垒得高高的粮袋子让人欢喜。
随行的五常市粮食局局长郎万山,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起让他骄傲的“水稻王国”。整个五常稻作区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开口盆地,像一个巨大的“C”字。东南部的高山遮挡了东南风,西部松嫩平原的暖流直接进入盆地。而在水稻成熟的八九月,这里风和日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明显拉大,极大促进了水稻的成熟。说到这,郎局长用手划了个碗状:“这样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大米饭粒油光艳丽,粘度刚刚好,从一碗倒到另一碗,空碗不挂一颗饭粒。”
午饭时分,我们吃上了这种不粘碗的香喷喷的大米饭。
嘉兴粽子结缘东北粮仓
五常的大米,不仅吸引了此行的我们,也早就吸引了嗅觉灵敏的浙江商人。在五常的光辉粮库,我们碰到了老乡李丕宝。李丕宝是浙江五芳斋农发公司的总经理,5个月前他们在光辉粮库投资的大米加工厂正式落成。可就是为了找对这一“颗”米,李丕宝几乎花了5年的时间。
作为一家以粽子为主打产品的百年老字号,优质稳定的米源成为“五芳斋”经营中的关键一环。5年前,李丕宝带着找粮的任务出发了。最开始,李丕宝把粮食收购的重点放在嘉兴本地及周边地区。可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由于江南地少人多,农业发展受诸多限制。最后,李丕宝找米找到了东北。从最开始单纯的粮食收购到今年在这投资设厂,李丕宝决定在东北扎根了。就这样,江南的粽子和东北的大米奇妙地结缘了。
今年是李丕宝在东北碰到的第一个收获季节。在光辉粮库投资的大米加工厂已经完全能满足“五芳斋”粽子生产所需的糯米供应。李丕宝说,有了稳定的基地再也不必全国奔波找粮了,而东北辽阔的黑土地带给他的启发又何止这一点。
百年老字号做起大米生意
在李丕宝的计划里,单单光辉粮库这一个点,他们就要达到年产4万吨以上大米的规模,并建设12万亩以上的糯米和“稻花香”粳米生产基地,形成种植、加工、储运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
早在刚刚到达东北的时候,李丕宝就有了一个深刻的意识:“不能浪费了这片大粮仓。”就这样,卖粽子的老字号“五芳斋”做起了大米生意,旗下销售的袋装米打进了长三角地区各大超市,去年一年的供应量就达到了3万吨。
良好的开头让李丕宝非常欣喜,他又迈开步子上路找粮。李丕宝先后考察了北大荒的各大粮仓,看行情、谈合作,另一个更大的粳米基地在黑龙江延寿县落户。李丕宝说,他们从东北这个大粮仓得到了不少启发。如何拉长产业链,如何完善产业链,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企业也找到了一个个新的发展空间。仅去年,“五芳斋”粽子的销售达到5亿元,大米、猪肉等农副产品的销售近2亿元。
每年,李丕宝年频繁往来东北浙江两地,不是太忙的时候他喜欢坐火车。他说,他喜欢在路上慢慢行走,仔细触摸这片黑土地,看它们的变化,是这片土地让他找到了新的天地。而每一次往返,李丕宝都会带礼物,把南方的粽子、茶叶带到东北,把东北的特产带到南方。他笑着说:“我更像是一个使者”。
一把稻穗,受益两地人
在延寿庆阳农场,农民赵明亮和他的同伴们正在稻田里忙碌着。收割机扫过的稻杆要及时捆扎收袋,他们一捆捆地整理、装袋,干得有条有理,裤子、衣服偶尔粘上金黄的谷粒。这样劳作的场面,看得人心里暖洋洋的。
听说我们是浙江来的,他们停下手里的活计,围了上来。“你们是杭州、温州还是嘉兴的?”说起这些浙江地名,他们一点也不生疏,看上去很了解。原来,他们就是浙商在农场里的签约农户,每年种的粮食都能按高于市场价0.02元/斤的价格被随行收购。他们告诉我,浙江人到这里投资以后,带动了附近不少农户,现在他们每年基本上也都有四五万元的稳定收入。
浙江商人在东北的打拼给自己开拓了一片新天地,也给当地人带来了实惠。这一点,有一个人的体会要来得更直接,他就是柳河粮库的王洪权主任。王洪权是个地道的东北汉子,做大米生意已有10年了,为了推销粮食他也是全国跑。有的时候,因为销售不稳定,他眼睁睁看着丰收的粮食从新米变成库存。后来,王洪权逐步和熟识的浙商开始合作,通过农场+粮库+企业的方式,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格局。这样,浙商遍及江南甚至全国的销售渠道被充分利用起来,王洪权再也不用担心大米的销路。而因为采取了高于国家保护价收购的政策,他手下的数百户农户今年一年也因此受益50万元。
临别的时候,我们又来到稻田。夕阳照射下,稻浪翻滚,俯身细看,成熟的稻子弯腰。我禁不住折了几束稻穗扎起来,握在手里沉甸甸的。这是十月,从东北带回南方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