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起,我市已启用新的户籍管理制度,这意味着原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自理口粮户口、蓝印户口等全部取消。在挥别原户籍管理制度之时,有多少人能基本完整地回忆起那段打着时代烙印的户口发展史?如果你想知道这段过去,不如跟着记者听听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政委王顺泉讲述户口的发展史。
派生户口出现
记得是从1958年开始,《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从此,始于以供应城镇居民定量粮为标准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派生出来了国家将住房、医疗、教育、就业、保障等公民的权益事务与户口性质挂钩的做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派生出了我市的第一批蔬菜户口、农场户口、水产队户口等。其中,农场户口的人虽然干的是农民的活,但他们的户口其实是非农的,只是他们不享受国家发粮食的优待;而水产队户口指的是从事渔业的,他们属于农业户口,但他们不是自己生产粮食的,所以国家向他们提供粮食;蔬菜户口相对“级别”高一点,他们是非农的,国家也提供一定的粮食,只是他们吃的属于“反销粮”,价格要稍微高一些。
自理口粮户口现身
到了80年代,户籍制度开始受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影响,我市出现了自理口粮户口。这部分人实际上老家是在农村的,但工作已经在城镇了,所以,他们的口粮能自己解决,国家不发粮票,但户口性质是非农的了。
蓝印户口热潮起
时代继续发展,慢慢地,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以及由此派生的其他城乡差别政策开始阻碍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要素自由流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于是,又有新的户口政策出台了。
1991年起,我市开始为实际居住城镇或在城镇有相对稳定职业的农民办蓝印户口,不过,当时的蓝印户口需要拿钱购买,但由于其属于“非农业户口”,并且与当地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1991年至1995年,我市共有33万余人办理了蓝印户口。
投资兴业“农转非”
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鼓励国内外企业家来我市投资兴业,吸引各类人才来我市工作,1995年我市全面开放人才的户口迁移和投资兴业办理“农转非”户口。据资料显示,仅1995年当年,我市有6684人办理了投资兴业户口。
户口热衷“跳农门”
到了1997年,我市开始进行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允许在城镇建城区内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进城落户。至2000年,我市共有14个城镇的3万多名农民的农业户口变成了非农业户口。
逐步取消“二元制”
事实上,1998年以后,我市还出台了“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政策”、“购房落户政策”、“彻底开放‘三投靠’政策”。直到2002年5月,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并提出了逐步取消二元制户籍结构的原则意见。
在把思绪拉回到现实中后,王顺泉特别感慨地说:“不可否认,原户籍管理制度曾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它把城乡居民划分为两个身份不同的社会群体,并使这些身份、地位、权利的差别长期固定,而且延及后代,从而导致了占多数的农村人口逐级成为弱势群体,已经越来越不符合现实需求。如今,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始实行,我市的老百姓必将会一步步走向全民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