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脑虹”实验,用钱永健开发的荧光蛋白染料为老鼠脑部的不同细胞涂上了颜色,宛如抽象画。
科学家利用荧光蛋白制造出了能发出绿色荧光的老鼠
默默无闻的发现者
最初把它当成一种副产品
绿色荧光蛋白是研究中发现的一种副产品。1962年,下村修和同伴在从一种特殊水母中提取水母素时,偶然发现一种在紫外光下发强烈绿色的蛋白。这就是现在大红大紫的绿色荧光蛋白。
但下村修本人对这种蛋白的应用前景不敏感,也未意识到应用的重要性。他开始做研究时不知其重要性,只是对生物发光好奇。
下村修多年来默默无闻,既没有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没有从后来GFP可观的收益中得利,但他乐于做这项研究。2001年退休后,他继续做研究,把家里的地下室作为“光蛋白实验室”,继续研究。
没听到得奖电话的推广者
让它变成了手电筒
让下村修的成果大放光彩,马丁·沙尔菲起了重要作用。他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指出,水母素和绿色荧光蛋白发光原理不同。水母素仍是荧光酶的一种,需要荧光素才能发光。而绿色荧光蛋白本身就能发光。这意味着,绿色荧光蛋白可以很方便地被植入生物体内,作为一种指示剂,跟踪和判断生物细胞的分子变化。
沙尔菲获知自己得奖后,在说起自己的成果时,用词相当平实。他说这一发现让研究人员“只需要看看动物体内出了什么状况,搞清楚这个基因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被激活,或什么时候这个蛋白被造出来,它要上哪儿去。它们都打着手电筒,告诉你它们在哪儿。”
沙尔菲说,自己没听到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打来的电话铃声,直到早晨一觉醒来上网看新闻才知道自己获奖了,“我完全睡着了,没听见电话”。
钱永健走出“最后一步”
他开发的染料
可以把老鼠大脑变成一幅抽象画
在今年获得化学奖的3人中,钱永健走出的可说是绿色荧光蛋白开发历程的“最后一步”,他在下村修与沙尔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搞清楚了绿色荧光蛋白特性。他改造绿色荧光蛋白,通过改变其氨基酸排序,造出能吸收、发出不同颜色光的荧光蛋白,其中包括蓝色、青色和黄色,并让它们发光更久、更强烈。世界上目前使用的荧光蛋白大多是钱永健实验室改造后的变种。
他的成果被评价为“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钱永健版”的荧光染料,广泛应用于生物和医学实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实验莫过于2007年的“脑虹”。
哈佛大学的实验小组将红、黄、青3种荧光色素嵌入老鼠基因组,随着老鼠胚胎的生长而分裂生长。研究人员随后用来自细菌的重组基因激活这些色素基因。通过在老鼠不同部位或不同发育阶段使用色素基因,他们成功为老鼠的不同细胞涂上不同颜色。
由于研究人员采用的三种基因色素相互组合形成多种颜色,因此最终展现在显微镜下的老鼠脑干组织切片上有近百种颜色标记,如一幅色彩绚丽的抽象画。
(综合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