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6月份开始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三门湾海底发现宋元明三朝文物成为关注的焦点。
奇特的猫食碗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正值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任三门县博物馆副馆长的朱成彪有一天到妹妹家串门儿,发现妹妹家盛猫食的碗十分特别。妹妹说,妹夫的弟弟近来做烧石灰的营生,常常从海里打捞大量的贝壳,作为烧制石灰的原材料。在打捞的过程中,顺带着也捞上来不少破碗,一部分就被打捞者直接扔掉了,还有一些就带回了家,摆不上桌面就给牲畜吃食用。
“这可不是普通的破碗啊,这是文物。”朱成彪感到十分痛惜。
朱成彪告诉记者,同样识货的还有许多文物贩子。他们瞅准了这些破碗主动上门,愿以新碗换旧碗。
朱成彪立即赶到打捞的地点——三门县里浦镇下洋村,现场还有打捞贝壳的人们。随后从裹挟着贝壳的泥沙中,从文物贩子的手中,抢救回来80余件文物,目前保存在三门县博物馆的器物有78件,有碗、瓶、紫砂壶等。
朱成彪说,当时一位考古专家鉴定后表示,这些文物是宋元明三个朝代的器物。
目前,这些打捞上来的文物中,明代紫砂壶被鉴定为二级文物,其余还有数十件为三级文物。
明代紫砂壶的得来也是巧合,朱成彪见到紫砂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时的一个熟人家里。当时,物主很爽快地表示,如果是朱成彪本人想要,就免费赠送,如果是单位要就5元钱转让。
朱成彪表示,文物不能私下买卖,便拿出5元钱答谢物主,之后紫砂壶就一直完好地保存在三门县博物馆里。
历史上曾有商船沉没于此
今年9月21日,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宁波市考古研究所同志一行3人,来到三门县进行水下文物普查。
他们查阅了三门县志、交通志等相关文献的海事档案、海难纪录等资料,到健跳、浦坝、洞港、下洋等周边的码头、港口实地走访,还在下洋村邀请了当时在三门口进行水下作业的人作为向导,在三门口的海面将文物出水地点、位置、地理坐标及出水的馆藏文物逐一进行登记、拍照。
朱成彪说,三门湾口有万金山、庵山、狗山,合称三门山。三山矗立海中,扼东海口岸,俗称三门口。从海上遥望,俨如三道门户,三门湾与三门县也由此而得名。在海上当有大风吹过就仿佛陆地上的穿堂风,迅疾猛烈,因此过往的商船也容易沉没于此。
更丰富的文物有望面世
朱成彪表示,从目前三门湾出水文物看来,有宋元明三朝的器物,可以证明有明代的商船沉没于此,也或者从宋朝开始就有商船在此沉没。
接下来,国家及省市文物部门将派专业人员进行潜水探摸,进一步揭开三门湾水下文化遗址的面纱,看清明代沉船的残骸到底是什么模样。
朱成彪说,目前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宁波市考古研究所同志确定的勘探点仅四五处,主要是由20多年前打捞贝壳的渔民提供的线索,事实上,没有贝壳的地方也很可能有沉船,可能还有更丰富的文物等待挖掘。
“根据记载,历史上,三门湾附近曾有一个写有‘此路通东京’的石碑挺立于此,但是数次的调查尚未发现实物。不过宋元明三朝,我国和日本、朝鲜高丽国商业往来密切,三门湾是浙东通往两国方向的必经之路,随着三门湾文物的陆续亮相,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意义也将更加确凿可信,并为更多人所了解。”朱成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