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龚哲明)记者近日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获悉,出席和列席8月上旬举行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的人员建议,要进一步夯实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不断推进社会救助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统筹城乡和各地、各部门的社会救助工作,努力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
8月20日至22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民政局局长王月凤受市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全市社会救助工作情况的报告。
审议中,出席和列席人员普遍认为,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救助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立起了全市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也指出了目前社会救助工作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出席和列席人员还提出五方面具体意见和建议:
——要深化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认识。全市各级政府要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社会救助工作的特殊意义,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时刻关心困难群众生活,维护困难群众利益,想困难群众之所想、办困难群众之所需,并在预算安排、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予以体现和落实,努力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要进一步夯实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要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快社会救助的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一个整合各地、各部门救助信息资源的全市性救助信息平台,提升救助工作效率;要抓好乡镇(街道)救助平台建设,通过“一站式”的救助服务平台,为困难群众提供“一个口子上下”的救助服务,方便群众办事。部分出席和列席人员指出,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照救助资金增长与财政增长相一致原则,确保社会救助的预算安排,配套落实好各项工作经费;要加强基层救助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救助工作人员,发展社会救助志愿者队伍;加强基层救助队伍的专业素质培训,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逐步提高经济待遇。
——要不断推进社会救助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要适时将已经成熟的救助政策、措施等,用规章或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立社会救助体系的刚性支撑;要加强研究,不断完善特殊群体的救助工作,如在制定与低保相关的救助政策时,要协调考虑好低保边缘群体的利益;对重度残疾人员,在享受低保上给予更大的救助力度,并逐步做到与其家庭经济条件脱钩,使其能独立、自尊地生活。部分出席和列席人员指出,要探索建立社会救助经费的投入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制度形式保障救助经费的筹集和使用;要尽快协调解决敬老院的登记注册问题。
——要统筹城乡和各地、各部门的社会救助工作。要抓住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建立社会救助联动工作机制,指导各部门的救助工作,协调统一救助政策的制定,有效整合各类救助资源。部分出席和列席人员指出,市财政要积极实施在社会救助方面的转移支付,提高财政相对薄弱县(市)的社会救助水平,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要努力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要高度重视社会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扩大医疗救助范围,将低保边缘家庭、当年支出大于收入的困难家庭等纳入救助范围;要适时完善相关政策,扩大重大疾病救助的病种范围;要加大对医疗救助的专项资金投入,同时充分发挥慈善捐助等社会力量,逐步提高医疗救助额度;要提高医疗救助的即时性,探索开发相关软件,逐步实现医疗救助“一卡通”,方便困难群众就医。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