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 动态报道 | 在线访谈 | 学习体会 | 科学发展在身边 | 时代先锋 | 中央精神 | 高层论述 | 评论文章 | 学习读本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博采众长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扬长避短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扬长避短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无中生有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抢占先机
点击“网友上传”进入投稿平台,按提示操作,发送至浙江新闻频道,标题请注明“学习体会”。
实践科学发展 浙江探索之路
科学发展从追求物的发展向人的发展转变
科学发展·青年大讲堂:不仅是城市人能到农村买地了
平安浙江关系你我他
事故起数在下降,官员解读平安浙江4年路。
·第一部分 前言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
·第三部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第四部分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五部分 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第六部分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第七部分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八部分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 要闻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浙江农村改革——超越梦想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农业正加速从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跨越;浙江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连续23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

  波澜壮阔的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30个春秋。

  30年风雨兼程,30年阔步向前,浙江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超越梦想的伟大成就——农业正加速从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跨越;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农民人均收入连续23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

  沿着历史的脉络探寻,浙江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创业过程。

  30年来,浙江农村体制改革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浙江人民抓住改革开放带来的大机遇,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浙江农村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着力破除传统僵化的思想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率先在农村进行市场化改革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三农”发展之路。

  从“吃大锅饭”到“包产到户”、专业户大量涌现——

  农村生产力摆脱束缚,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极大激发

  在75岁的长兴老人宋忠孝眼里,1978年起始的那几年,是他人生中难以忘怀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平淡的岁月因改革而富有激情。其时,宋忠孝任长兴县长城公社党委书记。1979年,长城公社狄家-生产大队二队悄悄地把40几亩油菜田承包到了户,此事一传开,质疑和否定声随之而来,虽处风口浪尖,宋忠孝却始终坚定支持。

  改革就这样在浙江农村迈开脚步。1981年4月,省委提出在“三靠地区”——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次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由此拂遍浙江大地,到1984年春,全省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已占到总数的99.5%。

  与此同步,行政体制改革也在浙江农村快步推进。到1984年9月,全省原有的2985个人民公社全部撤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3276个,人民公社制度在浙江被彻底废除,一大二公、吃大锅饭的时代一去不返。

  改革极大地提高了浙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大提高,许多农民已不满足于仅在几分田里搞生产,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他们向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全面进军。一大批种粮大户、养鸡专业户、蔬菜专业户在浙江农村如雨后春笋,蓬勃而出。

  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1984年全省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最高水平,棉花、生猪、水果、水产品总产量也大幅增长,之后,农产品供给长期短缺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变,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2001年,中央决定在浙江率先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消粮食定购任务,确立了以市场供求决定粮价的定价机制,进一步确立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效益农业在浙江大地蓬勃兴起,浙江农民“什么来钱种什么”,市场机制进一步在农业领域充分发挥作用,推动了浙江农业全面走向市场。

  从计划经济到全面实行市场化改革——

  浙江农民开拓出具有鲜明浙江印记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新路,从温饱大步迈向小康

  “大包干”后,填饱了肚皮的浙江农民有了新的需求、新的想法,他们不仅种植作物,还开始建工厂、兴城镇。

  浙江抓住国家体制改革和农民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的有利机遇,因势利导推进农村市场化改革,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农民由此从温饱迈向小康。

  1979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发展社队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浙江农村涌现出了一批集体企业、联办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在1984年中央明确把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乡镇企业放权松绑的政策,乡镇企业开始在浙江田野上蓬勃兴起。

  农村个体私营经济这棵“路边小草”也开始逐步成长。上世纪80年代初,我省采取放手发动、放水养鱼、放权松绑、放宽政策等做法,个体私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看市场,到浙江”。随着农村商品生产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浙江率先发展农村专业市场,全面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省委、省政府一方面要求各地兴办好城乡市场,一方面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市场,浙江由此成为全国专业市场最为发达的省份。

  农村工业化加快了浙江小城镇发展的步伐。以1984年温州龙港镇建设第一座农民城为标志,我省开辟了一条“农民城镇农民建”的新路子,形成了以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全省有266个镇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2007年,全省城市化率达到57.2%,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率超过69%。

  从告别千年“皇粮国税”到统筹城乡发展——

  浙江实现了对农民由“取”到“予”的历史性转折,站在了跨越城乡“二元鸿沟”的崭新起点上

  2005年,浙江宣布全面停征农业税,延续了2600多年、专门针对农民的田赋在浙江退出历史舞台,浙江也由此成为全国最早全面停征农业税的省份之一。

  随着一次次农村改革的能量释放,浙江农村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然而,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贫困依然困扰着浙江一些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省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先后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县和贫困乡镇的省区。今年,我省又启动了“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推动低收入农户朝着“户户小康、人人小康”的目标迈进。

  富裕起来的浙江农民,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共享基本公共服务的愿望日趋强烈。2003年,我省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在改善“硬件”的同时,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制度,农村教育、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体系、文化体育各项事业飞速发展。2006年,省政府明确各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要用于改善民生,并重点用于改善农村民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温饱不足到小康;从“皇粮国税”到免征农业税;从城乡分割到统筹城乡,浙江农村改革始终不断推进。30年弹指而过,今天,站立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崭新起点上,浙江正迈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力步点。


我来说两句:
 昵称: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