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农村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也给了广大农民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1994年,叶金龙家门口的私营企业——万马电缆厂公开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有人就推荐他去了。进入这家生产高低压电缆线的企业后,他发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他一边积极参加企业组织的各种培训,一边买来《电缆电线检验工艺学》等书籍,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校验标准等知识。随着一点一滴的积累,他的工作表现逐渐得到厂里的肯定,还被企业选送到杭州大学接受为期一年半的半脱产培训,并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
“身为一名农民工,我觉得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企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叶金龙感慨地说,“万马”的年产值已从数千万元增长到去年的20亿元,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与应用各种先进技术的企业共同成长。
靠着勤学苦练,他从检验员的岗位一步步坐上了品质检验部经理的位置,去年还被评为杭州市职业技术带头人,并带了10多名徒弟。现在,他的年薪已达到6万元左右。2000年,他在农村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两层小楼。去年,他还买了辆小轿车,开车去位于青山镇的临安经济开发区内的公司上班,20分钟就到了。
虽然叶金龙还是个农民,但他家的主要收入均来自企业。爱人在村子附近的一家小企业上班,18岁的儿子正在读高中,一家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虽然家还在农村,人也仍然是农村户口,但叶金龙感到“做一名农民,非常幸福”。
创业多年的余姚农民翁祖刚——办企业一路走来有辛酸,更有成功的喜悦
身为浙江奥杰毛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姚市丈亭镇丈亭村村民翁祖刚,仍然保留着农民淳朴的本色。
人们很难想象,在余姚拥有一个年产值5000多万元的企业及一座三星级宾馆的翁祖刚,曾是一个在砖窑厂做工的农民。
1974年的冬天,16岁的翁祖刚被生产队安排到砖窑厂做工。在当地一个叫“十里瓦窑湾”的地方,每天太阳还没出来,他就和队员们到窑里干活了。大冬天卷起裤脚走到河里,用双手挖河底淤泥用于制砖。搬到砖瓦厂后,再一块块把泥坯制成形,一干就是一整天。
勤勤恳恳的翁祖刚,从制砖工干到记工员,再到车间主任,一步一个脚印在村办企业里摸爬滚打。每天下班回家后,他还要到田里忙乎,为的是给家里增加点收入。1980年,翁祖刚结婚生女,农家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5年后他还入了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89年,年富力强的翁祖刚成了村党支部委员兼村砖瓦厂厂长,经营能力得到进一步施展,这个村办小厂在他手里被经营得红红火火。
那时,丈亭镇上的余姚市第四毛纺厂的厂长是镇政府从上海请来的一名退休工程师。考虑到老厂长终究是要走的,镇里决定调翁祖刚到该厂任党支部书记,准备将来接管企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浙江大地兴起一股乡镇企业改制的热潮。1994年,余姚市第四毛纺厂也面临着改制,老厂长邀请翁祖刚合办企业。然而,由于企业实际负责人常住上海,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管理效率低下,改制后的毛纺厂搞了三五年也没赚到钱。
后来,这个企业又历经数次合伙人的分分合合,都没有步入正轨。1997年,翁祖刚在原有毛纺厂分家的基础上开始了单干,创办了浙江奥杰毛纺织有限公司。对这个当时年产值不足百万元的小厂,翁祖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勒紧裤带,将企业的利润全部投在了设备更新上,进行扩大再生产,这个起步于乡镇企业的老厂终于焕发了青春。
10多年过去了,当初的小厂已发展成年产值5000多万元的企业,聘用员工超过200人。今年6月,翁祖刚在丈亭镇上投资2500多万元的宾馆开业,他的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