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媒体广场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那些更多的感动 记者寻访温州施粥摊背后的故事

   浙江在线12月18日讯 11月底,一组关于浙江省温州市施粥亭的照片登上了各大网站,感动了许多网友。照片讲述了温州市鹿城区的三位平均年龄78岁的老人,自发组织并搭建起了一个免费施粥点,每天早上,都会给路过的市民送上一碗热腾腾的白粥。日复一日,老人们的善举已经坚持了整整三个年头。是什么让他们有这样的毅力,施粥摊的运作资金又如何维系呢?近日,我们赶赴温州,记录下了许多发生在温州市红日亭施粥摊的感人故事。

  老人们熬粥的地方在温州市鹿城区永东社区,4幢B楼一层的一间屋子。每天傍晚,82岁的朱永麟老人总会准时在这里,和其余几位师傅一起准备第二天的粥。十多口高压锅,5个大保温桶,为了填满这些洗得干干净净的容器,老人们总共要熬整整100斤的大米。

  红日亭施粥摊义工陈松尧:“每锅粥要等40多分钟,等高压锅里没有气了再倒到桶里。有些人喜欢喝浓的有些人喜欢喝稀的。”

  萝卜干这些小菜是老人们到附近市场买过来的,朱永麟说,买大包装的,可以便宜一些。当然,尽管要注意节俭,但是一定会保证小菜的种类尽可能多。晚上7点,记者离开时,老人们依旧在这里来来回回地忙碌着。

  早上8:00,老人们推着三轮车去施粥摊,开始摆放桌子。

  施粥摊的地点,位于温州永东社区与华盖里社区中间的华盖广场,这是社区向城管、园林等多个部门经过几次申请协调,最终确定的地点。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施粥摊还没有正式铺开,等候施粥的人已经早早排起了队伍,可以想见,这样的场景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了不让大家久等,刚把桌椅运到的两位师傅顾不上休息,马上开始张罗起来。

  负责打粥和准备小菜的几位女义工大多是附近两个社区的退休人员,年龄最大的已经有80多岁。这些小菜,喝粥人都可以随意地挑选。半小时后,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排队等候施粥的人也越来越多。

  短短几分钟,一百多平米的雨棚已经容不下那么多的喝粥人了,不少人就蹲在雨棚边的大榕树下,边聊天边喝粥,不够了可以再来一碗。

  环卫工人:“忙完了在这里喝碗粥,感觉很好。”

  市民:“在这里喝好,免费的,感觉也好。”

  打粥义工黄爱妹:“有流浪的、拾荒的、打工的,他们都来这里,给他们一点爱心。”

  小小一个施粥亭,热闹的程度让我们始料未及,而老人们的善举更是让记者感动。在采访中一直让我们困惑的是,每天提供那么多的粥,施粥摊的资金从哪里来呢?在施粥摊现场,一位徐大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

  老徐是温州本地人,他开来的车里,装了整整1760斤大米。“我自己从乡下带来的,给社会献点爱心嘛。想帮助一下别人。”

  到施粥摊送米,老徐并没有事先通知负责人。他告诉我们,其实每天都会有不少人来捐款捐物,自己做的不算什么,他今天过来,也是打算放下大米就走了。

  温州市红日亭施粥摊义工:“很多人都不留名的,放下钱就走。”

  在施粥摊前的显眼处,放着两块大大的红榜,红榜上写的是所有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数额。负责财务的张明新老人告诉记者,许多来捐款的人都像老徐一样,开着车过来,放下善款就匆匆离开了。但是对每一个捐款者,张明新都会给他们开取一张爱心收据,如果捐款人不肯留下姓名,老人就会用“好心人”这样的称呼代替,或者记下对方的车牌号码以作记录。

  市民:“这是个好现象啊。每天捐款的人很多的。还是好心人多啊。”

  短短一个上午,施粥摊前的红榜上又增加好几张帖子,有名字的,没名字的,都让人无比温暖。

  在永东社区里的熬粥点,张明新拿出了当年的老账本,每一笔捐款,每一笔支出,老人都记得清清楚楚。他说,这是社会对他们这些人所做的事情的支持,他没法一一感恩,但是必须铭记。自己能做的,就是让这些喝粥人体会到更多的温暖。

  再过几天就到冬至了,依照当地的习俗,冬至那天,施粥摊想把粥换成汤圆,让这些在异乡过节的人们在温州也能够感受到温暖,这几天,大伙一直在算,为了保证一天的供应量,总共要烧多少锅汤圆,花多少时间。

  老人们的善举不仅受大伙欢迎,也得到了社区的支持,温州市华盖里社区主任章碎英告诉记者,她已经过世的父亲当年也是红日亭施粥摊的一员,自己支持的这项事业,不仅是父亲生前的愿望,更是大家共同的企盼。

  章碎英告诉记者,当初的红日亭施粥点被认定为违法建筑的大棚,园林部门也担心在华盖广场摆施粥摊会影响公园的绿化环境。但是在社区的多次申请和担保下,施粥摊终于保留了下来,而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也参与到了摊点的清洁、打扫和服务工作中来。现在的施粥摊,已经成为了当地不少学校组织爱心教育活动的基地之一。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学生:“来这里学到了很多,很感动,他们在这里做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温州鹿城区的一处免费施粥摊,现如今成了媒体和网络讨论的热点。许多人觉得,这种靠民间捐款,再用之于民的施粥行为,就是一种老百姓自发的慈善方式,这样的方式,对于收助者来说,或许效果会更好。

  在施粥摊边的大榕树下,记者找到了来温州打工的小孟,今年是他来温州打工的第四个年头了。由于经济效益不好,临近年底了,小孟所在的工厂工资一直没有发。尽管生吃俭用,但是生计已经很难维持下去。“来这里吃碗粥,可以省2块钱,在想办法等工钱。今年肯定回不了家了。”

  负责打粥的义工黄爱妹告诉记者,来喝粥的除了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之外,也有很多年轻人,遇到这样的人,大家总不免多说几句。义工黄爱妹:“跟他说,给你喝一碗粥没用的,不可能每顿都给你吃,你要自己去找工作,要努力。”

  给需要关爱的人一丝希望,给困惑彷徨的一句鼓励,施粥摊在送出温暖之外,也送出了一份关爱,或许这是当初老人们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在施粥点现场记者看到,很多人其实并不愿意面对我们的镜头,在他们心理,自己应该是最不被关注的一个群体。

  浙江省社科院教授杨建华认为,作为浙江省民营企业比例最高的城市,温州市外来务工人员众多。随着今年经济形势的下滑,一部分的生计就更加难以为继。施粥摊的善举给与他们的不仅是温饱,它还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杨建华同时认为,民间慈善行为不能单纯依靠自发的力量,它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民间慈善,意义在哪里?需要支持的力量又来自何方?或许,温州市红日亭施粥摊能给我们更多启发。

  施粥摊也好,慈善榜也罢,无论国内国外,慈善从来都被认为是代表了人类道德的最高水准。如果把人们的善行比喻成一个花园,那么,慈善就是这个花园里开得最鲜艳的那一朵。我们祝愿温州的这朵慈善之花,明天会开得更好更艳。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我来说两句:(留言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 1 条,查看全部 昵称:  
网友 于2008-12-22 19:28:55 就 那些更多的感动 记者寻访温州施粥摊背后的故事 评论
好,顶

·南肖埠文景苑有人封了自家阳台 物业翻墙进去给拆了
·宁波乐购好又多欧尚华润麦德龙 全部检出注水牛肉
·杭海路三堡附近"水漫金山" 最近水管为啥老是爆?
·温州炒房团重出江湖 杭州楼市到底有没有回暖?
·商贩短斤缺两又出新花招 "遥控电子秤"您见过吗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