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03日讯
清明前后,人们纷纷缅怀先祖,前往陵园祭祀逝者。然而,越来越多的宁波人移风易俗,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用死后捐献遗体和眼角膜这一特殊方式,来诠释生命传承,用身体的有用部分造福人类。昨天,记者从宁波市红十字会获悉,目前,有195名市民办完登记手续,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
昨天,记者翻阅了一本本自愿捐献遗体的登记表,为普通宁波人的新风尚而感动。52岁的鄞州区农妇郑西芬在捐献申请登记表中写道:“我是一名无神论者,自愿死后捐献遗体供医学科研,攻克癌症,挽回更多的生命。”这份登记表是她在病榻上写就的。这位患食道癌的农妇去世后,她的眼角膜被移植在了两名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眼中,使他俩重见光明。
市红十字会的登记表明,这195人中,有22人与郑西芬一样实现了捐献遗体或眼角膜的夙愿。他们的姓名被镌刻在我市遗体捐献纪念碑上,与青松长伴。
“人生百年后入土为安,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统。难能可贵的是,越来越多的市民能破除千年旧俗,不留遗体,造福他人。”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赵雅飞深有感触地说。每个月总有十来名宁波市民写信、来电或上门表达死后捐献遗体的意愿;每个月总有两三名市民来办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这些人中,有80多岁的老者,也有20多岁的小伙;有“老宁波”,也有“新宁波”;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退休工程师,也有一辈子种地的农民。
上月中旬,市红十字会来了一位80岁的陈姓老汉,他是一早坐公交车从镇海赶过来的。务农一辈子的他身体很好,脚轻手健。谈起为何捐献遗体,老汉爽朗地说,与其一把火烧了,还不如把身体有用的部分留下帮别人一把。老汉现在生活安定,子女也很支持他的这一举动。
据了解,这些捐献的遗体将被用于临床治疗和医学科研。
【飙新闻】本网记者直击清明小长假第一天
【专题】2009年清明小长假出行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