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27日讯
近年来,松阳县委、县政府围绕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和“中国绿茶集散地”的目标,把茶叶作为富民强县的农业支柱产业来培育,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茶园面积以每年近万亩的速度递增,全县八万农民从事茶产业,3个松阳人中就有一位茶农、茶商,形成了“百里乡村百里茶”的区域特色产业。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如何促使松阳茶产业科学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成为松阳县委、县政府面临的重点难题。为此,松阳县力求茶产业发展,重视学习实践活动的实践特色,立足于促进茶农增收,调整结构、提升实力,注重生态、提升品质,注重市场、协调发展,注重品牌、提升效益,全力提升茶产业发展,努力向“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和“中国绿茶集散地”的总目标奋进。
调整结构,提升实力
为改变过去单一茶类品种效益低的被动局面,该县积极实施茶树良种化工程,研制开发了以“银猴”茶为主的名茶系列产品,使茶产业发展获得新生力量。基地开发做到统一规划,按照生态茶园要求,实行高标准建园,确保开发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做到发展一批、成园一批、高效一批;坚持全面推行双条密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一年种、二年收、三年四年出高效;重视改造老茶园,结合改植换种,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增加良种比例。同时根据地理条件及茶类生产情况,确定不同品种间的搭配,发挥早茶优势、山区自然品质优势,合理利用劳动力。目前,全县已建立名优茶基地10万多亩,全年茶叶产量达7285吨,产值2.64亿元,产量、产值分别比30年前增加了18倍和300倍。
注重生态,提升品质
一是抓标准化建设。制定了《松阳银猴系列茶》、《松阳香茶》地方农业标准,在重点产茶乡镇建立“松阳银猴”标准化建设绿色农资专卖部,建立示范样板,推动标准化技术的全面普及,把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纳入全程标准化管理。二是抓茶叶无害化治理。重视农业防治,提倡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减少和规范化学农药防治,并强化技术培训,提高茶农素质,努力实现无公害生产。三是抓茶厂优化改造。在对全县茶叶加工厂认真排摸的基础上,制定了《松阳县初制茶厂优化改造规划》,在全县范围内实施茶厂优化改造工程。四是抓无公害茶园认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参与认定工作,提高有机和无公害茶比例。目前,全县无公害茶园面积达35000亩,有机茶面积5000亩。
重视品牌,提升效益
自2001年下半年起,该县就把“银猴”确定为松阳茶叶的主打品牌,投入巨资进行大手笔、全方位打造。整合“银猴”品牌,确定了松阳银猴、银猴山兰、银猴龙剑、银猴白茶和银猴香茶等银猴系列产品,为打造“银猴”大品牌奠定了产品基础。相继参加了杭州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中国济南国际茶博会、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北京茶博会,举办了松阳银猴系列名茶品茶会、松阳银猴系列名茶敬老茶会、松阳银猴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中国松阳银猴开茶节暨茶商大会、中国茶商大会暨松阳茶叶节。通过举办和参加这些盛会,使全国各地的茶叶经销商和广大消费者对松阳银猴系列名茶有了充分认识,提升了松阳银猴的品牌知名度、市场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开辟了松阳茶叶的新市场。
随着松阳县委、县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该县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该县现已成为浙江省“良种茶之乡”,无性良种化率达92%,居全省第一; “松阳银猴”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十大名茶,“山兰”茶成为国际金奖名茶”;“松阳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专家审查,2007年“松阳银猴白茶”成为国务院紫光阁会议接待指定用茶。浙南茶叶市场已成为浙江省最大茶叶贸易集散中心,2008年茶叶交易量已占全国绿茶销售总量的十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地交易市场,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绿茶集散地”。茶树良种茶园的迅速发展,以及多茶类组合生产技术的全面推广,促进茶叶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使得茶农收入大幅增长。2008年,投产茶园平均亩产值达到5000元以上,部分茶园亩产值超万元,茶叶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1.9%。全县农民仅茶叶一项人均增收1288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近三分之一,茶产业已真正成为松阳人民的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