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2日讯近年来,青田县深入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深入挖掘和发挥侨乡优势,极大地激发了海内外广大侨胞报效桑梓的热情,华侨不仅仅在资金方面为家乡做出贡献,越来越多华侨放弃国外的事业投身家乡建设。
华侨要素回流工程,为华侨回乡当村官搭建平台
自2003年以来,青田县深入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大打“侨牌”,通过举办华侨大会、石雕文化节、出口商品交易会、华侨经济论坛、“百个侨团助百村、千名华侨扶千户”等活动,为引进侨资、侨智搭建了平台。在2008年村两委换届中,36名华侨放下海外生意,回家乡当上了“村官”,22人通过竞选担任了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等职。华侨充分发挥自身“侨”的优势,把在国外看到的、学到的经验带回家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如柬埔寨华侨洪树林,在当选村主任后,捐资100万元建起文化中心,并计划带领全村发展现代高效农业;60岁的西班牙华侨吴贵权当选冯垟村村委会主任后,为村里落实了20多个村庄建设项目。
华侨村干部培训班,为华侨扎根农村提供智力支持
华侨回乡当“村官”服务新农村建设,得到了青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主要领导多次就华侨村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好华侨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的优势等问题开展深入调研。为解决华侨村官够“洋”不够“土”,从事农村基层工作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本领和经验等实际问题,县委组织部专门给全县36位华侨村官“开小灶”,举办了首届华侨村干部培训班,对华侨“村官”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通过“互动式”法律讲座、“学说群众语言”、“华侨村官建设新农村论坛”、“参观示范村”实地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等培训内容,让华侨村官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履职能力,尽快进入角色。
华侨村官配套政策,为华侨扎根农村提供制度保障
针对华侨当“村官”这一新的社会现象,青田县委、县政府认真研究,正确引导,把华侨到村任职作为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来抓,不断完善工作举措和配套政策,构建华侨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跟踪培养机制,帮助华侨村官熟悉农村政策,深入地了解农村和农民,掌握发展农村经济、做群众工作的本领。通过建立激励保障机制,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优势,带领村民致富,使他们在农村待得住、干得好。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和考核机制,对华侨村官工作绩效进行检查、考核、管理、表彰,更大地激发华侨村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华侨扎根农村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