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来时路,不见当年旧模样。这条悠长悠长的故乡路,记载着一个村庄的成长历程,也总在牵引我的脚步:童年的赤脚、布鞋,少年的球鞋、解放鞋,青年的皮鞋、旅游鞋……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每一步都会牵动故乡的山水田园:农田里滚翻着一浪高过一浪的稻香,饱含着丰收时的喜悦;乡村的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是乡亲晨起晚归的写照。那是改革开放前的事。弯弯曲曲的田间黄泥小路阡陌相通,是村里四通八达通往外界的道路,曾留下了多少徘徊与进取的脚印?乡亲们会选择在一个赶集的日子,或合家出门,或邀上三五交好的邻舍出行。那时,我们外出办事全靠步行。赶集靠走,上学靠走,走亲戚串门也靠走,所以从小就有了一双铁脚板,几十里的路都是靠脚来回走出来的。遇上雨天,就光着脚在泥泞的小路上行走。那条条熟悉的乡村小路,它是那么的微小简陋、朴实无华,起风时亦会尘土飞扬,黄沙漫漫,但那种最自然最真实的感情流露,是世间万物无能企及的。
改革风吹,人心复苏。乡亲们个个憋足了劲头,为自己的幸福忙碌起来。渐渐地,家中的农产品多了起来,就琢磨着怎样销售出去?可全靠肩挑手拉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实在是太不方便了。后来,乡亲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大家投工投劳修了一条通往集镇的机耕路。随着日子的推移,机耕路上的自行车、拖拉机也就多了起来。人们的脚上不再是清一色的布鞋,取而代之是轻巧舒适的球鞋、解放鞋,而脚下走的路是越走越舒畅。
可是,没过几年的光景,这条曾经让多少人欢喜的机耕路,竟然“失宠”了。久而久之,在人们的眼里它成了:无雨时,车来人往、尘土飞扬、凹凸不平的“洋灰路”;下雨时,泥水成河、到处坑坑洼洼、泥泞难行的“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不知不觉中出行又成了一大难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要致富,先修路”。朴实的乡亲一旦认准了这个理,就会千方百计地去实现。大家采取“人人捐一点,集体出一点,政府要一点”的方式,进行募集修筑水泥路的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一条平整而宽敞的水泥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的观念更新了思路更活了眼界更宽了。后来呵,这条路上不仅奔驰着各式各样的摩托车、汽车,还开进了公交车,进出可方便了。从此,人们脚上的鞋变得五花八门,夏有凉鞋冬有保暖皮鞋春秋有旅游鞋,随自己喜好而定。人们在这条康庄大道上书写着神奇、书写着快乐,日子自然过得越来越滋润。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六十年的故乡路,由小变大、由曲变直,这其间的故事不正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说真的,路的丰富内涵是表达不尽的,处处有故事,处处有历史,处处有感情。路,走的多了,便懂得了很多。那熟悉的乡村气息,就这样飘荡在我的魂牵梦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