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父母亲总是气鼓鼓地对我说:“不认真读书,长大后只能去掏马桶。”,在学校,老师也总是这样对我们说:“不好好用功学习,将来只能是扫大街的料!”从那时起,我的记忆深处就有了这样一个公式——“扫大街=没文化”,于是拼命的读书,考上大学,争取分配到一家好单位,可事与愿违,也许是上天注定我这辈子要和环卫结下不解之缘。
1990年12月,我招考进入市城建委,被分配到下属单位——市环卫处,当时分配到环卫处的有三个人,去报到的那天,一听说安排扫马路的工作,其中的一位女生掉头就走。说实在的,当年没有谁原意到环卫处工作,总觉得在环卫处整天和垃圾粪便打交道没有前途。当时就有朋友对我说:“环卫处,环卫处,扫地拉粪没前途。”我一听,心啊一下子凉了大半截。昔日讲台拿粉笔,今朝要去扛扫把。当时我的内心十分痛苦,思想包袱很沉重,父亲也说:“我们家果真还出了一个扫马路的。”当一些同学很关心地问我,“你现在哪个单位工作?”我真的是不好意思回答,我只说在城建委下属单位。尽管感到委屈,但时任城建委的盛东兴副主任一句“年青人能走进环卫处要承受一定的压力,自己要看得起自己,要把眼光看得更远些。工作没有贵贱之分,行行出状元,相信你一定能够把工作做的很出色。”于是我硬着头皮留下来了,从此我成了一名地道的清洁工。
我每天从凌晨3点到中午11点,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无论是双休日还是逢年过节都必须紧握扫把,像战士巡逻一样坚守阵地,及时清除垃圾,精心维护着城市容貌。一天,两天……,随着上班天数的增加,我对环卫行业渐渐地产生了兴趣,从一些亲身经历的事情中,我找到了环卫工人的平凡与伟大。
“快卸下来,等会有人来的麻烦了,垃圾车又要被他们扣了!”垃圾车在城郊外的一块荒芜的废弃地边倾倒垃圾,驾驶员敦促我快点把垃圾卸了。这一幕发生在十八年前,因为当时我市并没有一个垃圾处理场所,城区的垃圾都是这样偷偷摸摸随处乱倒。十八年,弹指一挥间,在我从事环卫工作的18年间,亲历了垃圾处理方式的三次改革:从最简易的露天堆放到卫生填埋,再到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垃圾处理方式。
记得刚到环卫处的前几年,每天凌晨3时,我和同伴就要开着一辆没有电瓶的破旧农用运输车将清扫工清扫的垃圾装上车,然后运往城郊环城西路(现为西城路)边上的“童山背”垃圾堆放场(现在的北苑卫生院位置)。“童山背”垃圾堆放场那令人作呕的臭味和成群苍蝇让我们根本不敢开车窗,不过即便如此,苍蝇仍密密麻麻地吸附在农用运输车上,当返回环卫处时太阳升高了,苍蝇飞离农用运输车,环卫处到处都是“嗡嗡”声。后来,这个地方建设北苑卫生院时,堆放了十多年的垃圾并未降解,建设单位只得将这些垃圾又运往别处。
1993年3月,单位组建了环境卫生监察队伍,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成了环卫处一项主要任务,我也因此成为了一名环境执法人员。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环境卫生从作业型开始向管理型转变,1995年开始,有多名大学生、中专生和部队转业的干部、志愿兵陆续分配来了单位,环卫队伍增添了新的血液,如今又有更多的大学生走进了环卫行列,单位人员文化层次结构不断提升,环卫管理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1997年,我市有了第一个垃圾填埋场——塔山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不过,当地老百姓对此意见纷纷,前来建设工地阻挠施工,后来通过上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有关部门承诺在不影响环境的情况下,为当地居民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创收,村民们看到垃圾填埋程序很规范,对周边环境也没什么影响,而且村民都将从中受益,开始支持兴建垃圾填埋场。2002年,塔山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在二期工程的下方,还兴建了污水处理厂,能有效处理垃圾腐烂后流出的污水。2002年,义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虽然二期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八年,但由于义乌的垃圾增多,截至目前,二期垃圾填埋场已近饱和。一位经济学家曾撰文说:“改革开放前,垃圾的成分以有机物为主;改革开放后,垃圾的主要成分变成了无机物。”他认为从垃圾的成分中能看出经济的发展。2004年,我进入环卫处办公室工作,主要的工作职责是核算义乌垃圾处理数据,从一组组不断变化的数据中我看到了义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2003年,我市引进民间资金投资兴建垃圾焚烧厂。当年,该厂日处理垃圾200多吨,占义乌日产垃圾总量的一半左右,每吨垃圾处理费为50元,也就是环卫处每天需支付垃圾焚烧厂一万多元焚烧费用;2005年,义乌实现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日产垃圾1000吨,其中经焚烧处理的约为800吨,每天焚烧费用约五万元;2008年,日产垃圾1400吨,其中经焚烧处理的约1200吨,每天焚烧费用为六万元。从2008年1月起,垃圾的焚烧费用增加到了每吨90元。这些年义乌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所以垃圾量急剧增多。为此,垃圾焚烧厂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技术改造,目前日处理能力能满足需求。焚烧垃圾的同时,带来了热能与电能这两样“宝”,垃圾焚烧厂投入使用时,每天发电约10万千瓦,现在能发电30多万千瓦。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垃圾排放量,2006年,义乌市财政拨款8000万元投资兴建塔山垃圾填埋场三期工程,并在垃圾填埋场底部铺设防渗膜,垃圾腐烂后产生的污水将汇集在防渗膜上直接流进污水处理厂。这样一来,能有效保护义乌的地下水资源,义乌的垃圾将100%实现无害化处理。
环卫人舍小家为大家,天天与马路、垃圾做伴;他们用辛勤的汗水为商城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他们不顾遭受冷眼把美丽的心灵洒向人间;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把商城装扮得美丽洁净。环卫工人不愧为光荣的“城市美容师”。
这么多年的环卫工作使我彻底明白,环卫行业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根本就不可缺;环卫工作不只是简单劳动,更有高科技成分;环卫工人不应受歧视,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环卫事业不是止步不前,而是发展迅速,前途光明。我为自己有幸成为环卫人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在今天,假如有人再问及我在哪个单位工作时,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一名环卫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