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我的家乡,“联产包干到户”在农村正掀起一股“热潮”。令外婆着急的是,大舅进钢铁厂做了工人,二舅进棉花收购站当了保管员,三舅在部队服役,而外公年岁大了,习惯做小买卖的他,对农活没有“兴趣”,家里明显缺乏劳动力,本想二姨是个“种田能手”,田里家里可帮帮外婆,谁知她的一个选择,“惊动”了全家人。
10几岁开始,二姨在村里便小有“名气”,田间劳作、文艺宣传都是“巾帼”不让“须眉”,连公社的“光荣榜”也有上过。然而,随着年纪的增大,二姨的感情世界却一片“空白”,不是她要求多,眼光高,而是她想改变一下活法。当时,能进入工厂上班是很多农村人的“梦想”,二姨也不例外,可大舅不想托关系找后门,结果事没办成,一时气盛,二姨想“远嫁”外省异乡。
母亲不理解,外婆不答应,家人更是没有一个投“赞成”票。无奈,个性倔犟的二姨主意已经拿定,谁反对也是“无效”。不嫁还好,一嫁就嫁出了省,和二姨一起玩大的女友们,无不感到“诧异”。别看二姨书读的不多,但她并不糊涂,在决定“出阁”前,“意中人”是经过预先“考察”的,虽说地区并不比家乡富裕,但好日子得靠双手去创造,对象忠厚老实,还有高中文化,比啥都好。
刚嫁到余姚的前3年,住房条件较差,晴天还好,一到雨天,四处漏水,睡觉都成问题;经济来源很少,基本上靠田里的收成,圈养的几只鸡和鸭,顶多只能改善一下“口福”;外婆不放心,顾不得年岁已大,还亲自来二姨家“视察”了一番,临走时泪流满面……显然,二姨想跳“农门”根本没有跳出,外婆不明白二姨宁可选择在异乡“吃苦”,也不愿留在家乡“致富”。
随着改革春风的“温暖”,余姚一部分头脑灵活的人先富起来,办了小型加工厂,闲不住的二姨便有了打工的机会,她深知自己的文化不高,对岗位从不挑三拣四,甚至连只有男人会做的冲床也敢做,一做就是几年。一分一分节省,一元一元积攒,二姨开始有了造房计划,可怎么筹还是不够预算,她想到了娘家, 5000元的“支援”很快到位,搁现在的确不算啥,但当时却是来之不易。
一幢二层小楼盖起来了,一家四口告别了破、烂、差的住房环境。生活一天一天改善,二姨没有满足,逐步把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自己吃了没文化的苦,不能让孩子再做新社会的文盲。表妹、表弟好象明白二姨的良苦用心,读书用功,听话懂事,相继学有所成,一个上了职业大学,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一个积极参军入伍,在部队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看见孩子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二姨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2008年二月,再到二姨家,眼前豁然一亮,二层小楼外墙贴上了马赛克,楼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室内装修得格外别致,家具、家电更换一新,连表弟的婚房都提前预备好了。二姨微笑着告诉我:“嫁到余姚快30年了,楼房盖好也有20多年了,我们一直操劳挣钱,现在条件成熟了,房子该整整容了。”
去年国庆节长假刚休完,接到姨父给我的一个电话,他诚挚地邀请我去喝表弟的喜酒。不去不知道,一去心直跳,因为家乡的舅舅、舅妈、三姨都来了,父亲和90多岁的外公也来了,可谓一家“大团圆”。亲眼目睹了二姨家的变化,他们脸上无不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二舅打趣道:“我们虽住在县城,房子面积有100多平方米,可比起你们这农家别墅,还相差太远啊。”
遥隔千里,仅有三天的相聚。我发现,亲友们除了倾心的交谈外,更多的不是在“品味”异乡的佳肴,而是用心在“体会”经济发达地区新农村的建设:一条条村道,平坦通畅;一栋栋厂房,宽敞明亮;一座座桥梁,连接四方;一处处广场,音乐奔放……原先那种“脏、乱、差”的印象一去不复返,令人羡慕的是,有的农民竟然骑上了“宝马”,开上了“奔驰”,小舅不禁喟叹:同是新农村建设,我们的步子的确迈得慢了,如此大的悬殊,真的没想到呵!
二姨书念的不多,可她有一颗火热的心,有一双勤劳的手,从湖北省远嫁到浙江省已整整27年了,能吃苦,爱节俭,孝敬老人,团结邻里,凭借“三心”(诚心、善心、爱心)在第二故乡构建了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二姨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因为她相信:随着祖国的繁荣富强,经济的日新月异,加上党的富民政策,就算身在外省异乡,就算是在农村,前景也是一片光明。
有首歌唱得好: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动,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接受,我一直会在你左右……真诚祝福伟大的祖国明天更美好!衷心祝愿异乡的二姨生活更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