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5日讯
该区坚持统筹城乡一体科学发展,大力实施农村新社区建设,目前,全区首批36个农村社区示范村建设正在全力推进,已基本建立了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及其管理体制、城乡均衡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制,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得到转变,村民们就地享受到市民待遇,普遍感到满意。
生活环境向洁净化转变
坚持因地制宜,全面加快“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步伐,重点开展村庄整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民饮用水、农村沼气等“四项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建的36个农村社区投入整治建设资金5966万元,全面实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自来水覆盖率达71.8%。制定完善环境保洁、村民环境公约等制度,不断提升农村社区人居环境水平。同时,建立城乡社区牵手协作机制,29个城市社区与36个农村社区结对,开展城乡互动帮带活动,把城市的社区管理服务经验向农村延伸。
公共服务向一体化转变
以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着力促进公共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让农民享受到市民待遇。积极探索城区名校托管乡村学校和“一校两区”、“城乡教育共同体”等办学模式,将全区10所农村中小学由城区名校强校托管,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和城乡、乡村卫生结对包片帮扶机制,已建有30个规范化社区卫生室。先后投入360多万元,重点完善农村社区“农村星光老年之家”、“生产技术服务中心”、便民服务连锁超市等生活生产服务场所。结合“三下乡”等活动,定期组织专家组成员,开展医疗保健、法律咨询、农技辅导等便民利民服务。广泛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和互助活动,农村社区共有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200多支,通过志愿服务和村民互助服务,有效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文化生活向多样化转变
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促使其转变传统生活方式,实现“农民”变“市民”。以特色文化村创建为抓手,抓住农村文化“阵地、队伍、活动”三大环节,着力推动农村社区文体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在农村社区村村建有文体活动中心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挥农村图书阅览室、科普长廊等文体设施功能,积极开展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社区文化示范户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服务网点。充分挖掘各村特色,培育特色文化,打造农村社区文化品牌,先后培育了一批农民画、西安高腔、围棋、舞龙舞狮等特色文化村。目前全区农村建有各类文化活动队伍160多支,在册文体骨干2000余人。该区余东农民画在浙江展览馆成功举办了“农民画□画三农”画展,参加了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和全省千镇万村种文化成果展等重大农民文化活动,余东农民画品牌培育初见成效。定期举办农民运动会、农村社区文化节、特色民俗节等活动,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民主生活向自治化转变
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以换届选举为契机,将一批素质高、熟悉基层管理和社区建设的人员充实到村两委,进一步优化村委会成员素质结构;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组织16批次900余人参加区、乡两级村干部培训班。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村民代表监督委员会等制度,确保农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落实到位;积极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的落实。积极探索农村社区管理新模式,实行“民情沟通日”、“双服务”工作机制,加大对村级事务和村干部的监督力度,转变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增强村干部的服务意识。着力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方式,以“村情百宝箱”、“干部工作写真”为载体,促使乡镇驻村干部及时了解掌握农村社区事务;建立由村两委、驻村单位代表、外来人员组成的农村社区建设理事会,协商解决社区事务,促进社区依法自治。
发展模式向组织化转变
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重要位置,着力夯实社区建设的物质基础。坚持以城郊型特色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重点抓好柑桔、畜禽、高山蔬菜、水产、竹木加工等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区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家,农村专业合作社194个,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联结基地33.74万亩,带动农户9.28万户。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广泛开展“一村一计一部门”、“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活动,促进低收入农户实现多元增收。构建培育新型农民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补助、部门服务、多元培训、农民学技”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创业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全区共培训农民7.3万人次,转移就业2.7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