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我是家中的幺女,比大姐要小十多岁。还在我很小的时候,听姐姐们说起,过去年头想看场电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那时我们家住在乡下,虽然当时电影被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宣传教育形式,可乡里没有钱购置设备,配设专门的放映员,只是逢年过节,县里的电影队才会到各乡镇放上一二场电影喜庆一下,每当这时候,大人们便早早带上小板凳,拿上手电筒,拖儿带女的走几里甚至十几里路赶至放映点,喜出望外的坐在场地里,伸长脖子。放的片子基本是革命历史与典型教育内容,像《地雷战》、《地道线》、《英雄儿女》、《红旗渠》等,自然单调,可情知人民当家作主的生活来之不易,整场电影放映下来,还是让大家过足了眼。
从姐姐们的描绘中,我记事起就渴望能早些加入到看电影的人流中去。终于,在我刚入读小学时,乡里搭建了室内电影院。开张那天,姐姐牵着我的小手走进影院,使我第一次接触电影,我像吃了兴奋剂一般心情特别激动。那晚的电影满场,片中“小花”的美丽与善良,情真意切的手足之情感染着我。“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心忧愁,望穿双眼盼亲人,花开花落几春秋……”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的纯朴与亲切,温暖了我的内心世界,滋润了我天真无邪的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金剪剪碎残云如羽,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了,看国内外各类电影的次数明显多起来,电影里那动情伤感的画面开始常常浸染青春年少的我。如《巴黎圣母院》,片中敲钟人魂牵梦萦的影子仿佛真实地站在我眼前,撼动着我的心灵;《流浪者》男主人公拉兹对贫穷不屈不挠的抗争,于艰辛中生长出的真挚爱情……我快乐过,流泪过,遐想过,似乎已找不出词语来恰当形容那一回回的感受。对美丽生出的敬意,对丑恶伪君子的憎恶,对未来梦幻般触动的情感,比任何时候都难以忘怀。我常对着镜子望自己,几时这只“丑小鸭”能变成“小天鹅”呢?电影——这道亮丽的风景伴着我成长,见证无数高楼的崛起,见证日子的巨大变迁,这般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它演绎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让人们在忆苦思甜中,体会到生活的真谛,感受到做一个当代中国人的骄傲和幸福。很长时间里,电影是引导高层次生活的一支潮流,是引领社会风范前行的排头步伐,它用美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同时也挖掘出人性丑陋的一面,使人们在享受中反思,在反思后更懂得享受。
一晃过去多年,而今随着日子越过越富足,电视、网络以至数字电影等各种传媒手段的丰富,那种圆盘式的放映方式渐被代替,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可静心细想想,电影一流的摄影技术,真实的清晰精美画面,逼真的音响效果,是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无法取代的,只有在平整的银幕上,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过去、现在、将来。特别是随着院线影院的建立,有多少国内外大片在中小城市也能与大都市同时看到。无数的神奇正是由电影带动,在人们手中砌起!
蓦然间,发现自己也有段时间没进影院了。此刻真想马上走进影院,去感受与别人一起分享的快乐,用幸福的微笑去淡化沮丧,去释放压力,去拥抱明天,用心底的真诚延伸影片中的种种美丽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