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专题稿件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辉煌60年——我爱我的祖国”网络作品大赛作品
【散文】安居梦想的“变奏曲”

  房子,人们赖以生存的栖居地。新中国成立60年来,温州市龙湾百姓的住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49年以前因居住低矮老屋而“忧”其房,到改革开放后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实现居者“有”其房;进入新世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优”其居成了人们追求居住品质的更高目标。

  如今,在龙湾的村居田间,独门独院的“小洋房”比比皆是,远离喧嚣的宁静引来人们羡慕的目光;走进一个个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人性化的设计、完善的配套设施,让人们充分享受现代人居环境;走进居民家中,舒适实用的家居装饰展现了龙湾人绿色环保的居家理念;在龙湾城市中心区,一幢幢现代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现代化滨海城区正呈现出新的气象……

  每个人对住房变化的感受不尽相同,每个家庭的住房故事也各有特色,听普通居民的讲述,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龙湾百姓安居梦想的“变奏曲”。

  曲一:从木结构“蜗居”,到享受“上天落地”楼房朱大爷,79岁,永兴街道乐二村人,农民。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朱大爷一家祖孙三代14口,住在总共面积不到50平方米,祖辈留下的木制结构的老房子里。“60年前,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对住房根本没有什么高的要求。”朱大爷告诉笔者。

  朱大爷回忆说:“那时候,我家的住房十分紧张,一家老少挤在一间半房子里,要住上下铺;一大早起来,上厕所要排队。尤其是到了冬天,由于房子的密封性很差,我们经常冻得睡不着觉。”

  “那时农村这样的房屋很普遍,一般是一家老少一起吃、住、生活。屋里也没有什么家具,客厅一张八仙桌、几条长凳,卧室一张床、几个木箱子,梁上顶多拉根电线,装个灯泡。道路没有硬化,屋里屋外的地面都是泥,离开家门槛,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朱大爷说。

  1981年,朱大爷的大儿子花了400元在本村南沙田买了一块地基,用7000元建起了二间二层平瓦房,平台还是用条石,屋顶用瓦片构成的,当时很少用钢筋水泥。1983年搬入新居,居住条件有所改善,这时全家人终于有了一个可以舒舒服服睡觉的地方。

  近年来,随着龙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旧村改造、村庄整治建设的力度,在农村,一幢幢新房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

  现在,朱大爷住在儿孙盖得二间五层商品房式楼房里,足足有400多平方,他和老伴住二层,其他各层都不住人,用作出租和储藏之用。与原来的瓦房相比,新建的楼房层高了,窗户也大了。“想想过去我们一家十几口人挤在小小的老房子里,台风一来,我们就提心吊胆。现在可好了,住在这样的‘洋楼’里,心情也好多了。”朱大爷朴素的言语道出了生活的改变。曲二:从农家屋,到引来“城里人”羡慕的眼光周老伯,68岁,灵昆镇王相村人,瓯海区广播电台退休。

  说起60年前灵昆岛上的房子,周老伯感慨万千,他用“满天星”三个字来形容当年灵昆的住房,茅草房和平瓦房交叉着像星星点缀在灵昆岛上,岛上百姓过着“天光开门风扫地,黄昏关门月当灯”的艰苦生活。

  周老伯的好友叶先生是当年到灵昆插队的知识青年,他对灵昆岛上居民简陋的居住条件记忆犹新:“由于灵昆交通不便,岛上百姓生活较为艰苦,一层木砖结构平瓦房是当时大多数百姓的房子,有的百姓居住的还是茅草房。岛上的许多居民盼着把家搬到岛外的集镇上去。”

  周老伯说,改革开放后,灵昆百姓开始在宅基地上翻建“占天不占地”的二层新楼房,那个时期,灰色调的二层小楼房在灵昆住宅中成为主流。90年代灵昆百姓开始新建“小洋楼”,他们在原来灰色的墙壁上嵌上瓷砖“外衣”,条件更好一点的家庭,连厨房间也贴着瓷砖。用瓷砖装饰房子,反映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里建房成本低,住宅可以建得宽阔,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水泥路延伸到村民家门口,拉近了城乡间的距离,生活也变得十分方便。”周老伯说。目前,灵昆人均居住面积有80多平方米,许多灵昆百姓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起四五层小楼房,有的还建别墅、花园式房子。

  如今,灵昆已成为“城里人”羡慕的居住地。周老伯说:“自从灵昆大桥开通后,岛上的住房成了‘香饽饽’,一些市区来游玩的朋友,非常喜欢这里的田园气息,看到灵昆百姓宽敞舒适的住房条件,都羡慕不已,许多人还在灵昆买了房子。”曲三:从自己居住,到参与房产投资陈先生,65岁,瑶溪镇黄石村人,现住永中罗东街,个体户。

  “20年前建设罗东街在今天看来,是一件轰动温州城乡的的大事。”陈先生是永中罗东街建成后第一批住户,当年外地朋友到他的新居参观,都赞叹不已。

  罗东街于1985年进场施工,1988年基本建成,被外界誉为“中国第二座农民城。”他说:“当时地基1万,房子3万,共4万元,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字。”罗东街长1200多米、宽30米,居住着五六百户,永强片老百姓都以住在罗东街为荣耀。直到现在,罗东街仍旧是永中的商业中心,仅门面出租一年就有10多万元收入。

  陈先生自豪地说:“搬入罗东街,我们第一次用上了抽水马桶,原来的房子没有下水管道、不能装抽水马桶。想当年,马桶满了,要两个人从家里抬到老远的田边粪坑倒掉,再到河边用竹刷清理,很不方便又臭气冲天。用上了抽水马桶,感觉我们真的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他的一位远房亲戚李老伯也在场,他回忆说:“当年看到罗东街一排排四层楼时,不禁叫出声,‘好高的楼啊’。”他用手比划着,兴奋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龙湾百姓住房的选择面也越来越多了。前年,陈先生在新城大自然小区买了套180多平方的商品套房,房子已装修完毕,就要搬家了,而罗东街的房子留着出租或备用。像陈先生这样一个家庭拥有多套住宅已不是新鲜事,不少家庭将原来的住房出租,参与房产投资,到环境较好、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的区域购买第二、第三套房住。曲四:从安居,到追求居住品质金上进,53岁,天河镇金益村人,罗东锦苑社区党支部书记。

  近年来,龙湾出现许多现代化的高楼、住宅小区,如“罗东锦苑”、“中大锦园”、“南洋锦苑”等,这些住宅区以多样化、节约化、园林化、人性化为建设标准,融合环保、绿色住宅设计理念,使人们的居住环境将更加舒适、环保、美观、方便。

  在国家建设部村镇住宅建设示范小区——罗东锦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室,金上进书记从安居到追求居住品质向笔者娓娓道来。他说:“罗东锦苑现配置中心会馆、幼儿园、游泳池、网球场、篮球场、车库等设施,可谓一应俱全。现在的我们对住房的需求在不断提高,除了考虑住得下,住得宽外,更多考虑住得舒心,过得顺心。”

  在金上进家,笔者看到宽敞的客厅,偌大的卧室,装修一新的厨房。他说,自己对住宅的空间要求已不再停留在面积大小上,而是更注重立体空间的开阔感。大空间,大窗户,色彩朴素、协调,讲究实用性。

  2007年,按照“东联、西扩、南拓”的整体规划,龙湾中心区面积由原来的2.55平方公里扩展到14.58平方公里,中心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公寓式住宅、小区概念以及物业管理已经被龙湾百姓广泛接受,“万康锦绣园”、“锦绣江南”等一批精品楼盘拔地而起,龙湾居民的居住条件将不断改善。

  住房是凝固的建筑艺术,也是见证人们生活变迁的物证。回溯龙湾百姓不同时期的住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房子已不单单是居所,它是龙湾社会发展的缩影。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散文】那年月兴修水利
·【散文】“穿”出一个新时代
·【诗歌】辉煌中国六十年
·【诗歌】美丽的乡村公路
·【散文】我家房变60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