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专题稿件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辉煌60年——我爱我的祖国”网络作品大赛作品
【散文】从“这个,那个”走进普通话

  笔者的少年时代是在“人民公社”、“大跃进”的年代中度过的。那时,政治运动频繁,大小会议多,那些村官、乡官的“报告”、“发言”也就自然多了。要知道,我们的父辈们都是从旧中国走来,没念过书,斗大的字也认不了几个。因此,在大小会议上都是被“赶着鸭子上架”的,口头禅比比皆是。什么“这个”、“那个”、“照派派”、“咹——这个、这个”等等都一一登台亮相。某书记在社员大会上讲话1小时,台下有人计算了一下,“这个,那个”就出现200多处。那些干部们的“报告”,内容零乱,东拉西扯,“鹦鹉学舌”,比骂人好不了多少。要是碰上个小组讨论会,口头禅就更多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小米加步枪,土八路”。有一次,乡里来了位姓朱的书记,下村作动员报告,手拿厚厚一叠讲话稿,群众见了私下里吐舌头,这下起码得讲几个钟头吧。想不到,不到20分钟,书记的“杰作”就完了。我在旁边偷偷瞧了瞧,天哪,一张稿纸只东倒西歪地“爬”着十几个字,怪不得“完成”得这么快。

  到了“四清”、“文革”时,我们这些“解放牌”相继登上了台,接替了父辈们的“事业”。咱这些“高小”毕业生,在群众眼里成了响当当的“高才生”。上台发言,“这个、那个”的口头禅自然不见了,清一色的“方言书面语”,讲起来头头是道,比起父辈们来,简直是“新式武器”了。当时,我曾清楚地记得老妇女主任夸我们是当干部的料,“官话”连篇,条理清楚,有味。我们也自感不错,洋洋得意。当然,配套设施也变了样:“麦克风”替代了“干嗓子”;“汽油灯”换成了“三百支”。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这个,那个”早已成为历史,“方言书面语”也随之消失,替代它们的是真正的“官韵”——普通话。从省长、市长到新一代的“乡官”、“村官”,上台发言,无一不是“现代化武器”。他们中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更成为推广普通话的带头人和佼佼者。在老百姓眼里,他们这一代人才是当之无愧的“官料”。普通话标准,出口成章已成为当今干部的“当家菜”。若有某位干部在公众场合或电视节目中用方言讲话,不管他讲得多生动、形象,将都成为美中不足,一大遗憾。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外资企业的引进,人们与外界频繁的交往,推广、使用普通话势在必行。“官腔”也不成为干部们的“专利”,它早已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单位,走进家庭。人人会讲流利的普通话,已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中还有不少人学会了讲“洋话”,与老外打交道,做生意。就连我们这一代当年的“解放牌”,也早已讲起了“标准化式”的普通话,心里也甭提多自豪。

  回顾咱们走过的“语言历程”,也不无感慨。由此可见,我们的的社会在不断走向文明和进步,人民的语言素质逐步向国际化靠拢。一个富强、文明、和谐的中国一定会屹立在世界东方。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散文】那年月兴修水利
·【散文】“穿”出一个新时代
·【诗歌】辉煌中国六十年
·【诗歌】美丽的乡村公路
·【散文】我家房变60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