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专题稿件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辉煌60年——我爱我的祖国”网络作品大赛作品
【散文】“穿”越时空60年 服饰渐欲迷人眼

  服装是一个时期流行的符号,是时尚的风向标。

  60年前,想穿新衣裳常要等到过年;60年前,一件衣服穿几年是很正常的;60年前,人们穿的是“绿蓝黑”三色统一装,衣服打补丁不是稀奇事。

  60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深埋在百姓心底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现在,人们不仅对服装的质量、花色进行挑选,还追求品牌和时尚,体现个性与修养。今天,当我们再次回眸那段逝去的岁月,会惊奇的发现:60年服装变化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说起服装的变化,今年45岁的龙湾天河镇西前村村民孙勇滔滔不绝地说起自己的感受:“以前的人,一年到头只有一件衣服可穿,春天的衬褂到了夏天把袖子挽起来当成褂头穿,秋天又可以当成外套穿,冬天再把它当做内衣穿。破了补一补,破得不能补了,还舍不得扔,扯成布条布块做鞋用。”他回忆起30多年前,自己一件棉衣从10月底入冬一直穿到来年4月,当时个头长得快,一个寒假过去,棉衣“缩”了一大块,连肚皮都露出来了。“那时一件衣服穿好几个月,又当冬装又当春秋装。现在衣服多了,两三天就换一件;到了夏天,一天要换一件。”孙勇补充说。

  孙勇自豪地说:“现如今,每到换季时添上几件新衣,根本不是什么难事,穿件新衣服已是很平常的事了。昨天,我就参加了村里一个活动,大伙都换了一身体面的衣服出现在会场。”现在,不光是年轻人,像孙勇这样中年人着装也由原来的“一衣多季”变成“一季多衣”了。

  “小时候,我们小伙伴都盼着过年,因为过年会有新衣服穿,平时穿的都是母亲改过的旧衣服,有的还打补丁。为了节约布料,新衣总是给姐姐先穿,姐姐穿不下了再给我穿。等到给我穿时,衣服已经泛白了。”家住永兴,今年35岁的杨晓荷感慨地说。那时,由于棉花产量不足,不仅买布凭票,连缝衣纱线、扎鞋底纱线都计划供应。“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时百姓的穿衣习惯。1983年底,我国彻底取消了已经延续几十年的布票,服装改革的呼声迅速响遍全国。

  从“朴素为美”到“五彩缤纷”

  如今,走在繁华的龙湾街上,商店里服饰琳琅满目、色彩鲜艳。年轻的姑娘们身姿婀娜,裙摆摇曳,构成一道绚丽的风景。也许我们很难想象,60年前的服装却是另外一种风格。

  60年前,人们崇尚的是“劳动最光荣、朴素最时尚”,朴素成为服装的代名词。今年65岁的永兴街道永乐村季克明老伯说:“那时候军装成为时尚,拥有一套军装成为年轻人最为向往的事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有派头的了。”

  “当然,艰苦朴素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有人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在今天的人看来是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从前却盛行一时。”“那时,街头最为流行的颜色是绿蓝黑,看上去很朴素。中山装当时成为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在中山装右上口袋插上一两支钢笔,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令人羡慕不已。”季老伯告诉笔者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街头流行的色彩丰富了起来,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今年40岁的龙湾某企业员工王又全说:“当时我们年轻人喜欢穿喇叭裤,这种上细下宽、把臀部绷得圆滚滚的、拉链不分男女一律开在正前方的裤子刚出现,被视为‘不男不女,颠倒乾坤的恶物’。”尽管如此,却没能阻止年轻人追逐时尚的勇气,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成了年轻人个性和自我的体现。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年轻人注重服装的新潮、时髦、体现个性化,中年人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老年人注重服装的舒适、随意。现在,龙湾人对穿衣更加讲究,衣柜里也五彩缤纷起来,红橙黄绿青蓝紫,应有尽有。从事销售工作的31岁周余余小姐说:“现在我们锻炼身体有运动装,上班是正装,旅游又是休闲装。柜子里塞得满满的,每回换季都得好一番折腾。”

  今年38岁,从事鞋样开发的吴远海告诉笔者说:“冬天,我外面一件款式时髦的黑色皮夹克,里面只穿纯棉内衣加上薄薄的羊毛衬衣,既精神又方便。”如今,人们穿得越来越“少”了,不再臃肿了,色调、款式贴近自然的服饰越来越受青睐,生态服装也悄然面市。人们在选择服装时,更加强调“绿色环保”和“保健功能”,人们更喜欢购买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面料的服装。

  短短60年,从朴素为美到五彩缤纷,我们从时尚服装中收获的,除了美丽,更多了一份自信。

  从“人有我无”到“我有人无”

  改革开放带来了时尚的缤纷,带了服饰的变革,带来了流行的诱惑。每当街头出现惹眼的新款式时,必有人“穷追不舍”,似乎“人有我无”是一种落伍。而趋众的另一端是饥不择食,“奇装异服”揭竿而起,有人在牛仔裤上挖洞,有人在衣服上着色,外加“鸡零狗碎”的装饰物,一些人更是把自己打扮成“时尚先锋”。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男士流行西装,女士则青睐红裙子。90年代,牛仔裤、连衣裙、健美裤、文化衫、蝙蝠衫等掀起一阵热浪。90年代后期,街头开始出现变幻无穷的流行色,人们开始寻找自己的个性品位,以“我有人无”为最高境界。一些男士通常是“名牌”的俘虏,全身上下要穿出一种“时尚”。一些女士则飞快地变换着口味,一边打包成捆地淘汰旧装,另一边却四处奔波购置新装。

  周余余小姐说:“对于我们女性来说,最尴尬的事也许并不是穿了一件不得体的衣服,而是发现居然有人穿了一件跟自己一模一样的衣服,这叫‘撞衫’,这是现代女性最不能容忍的。像我妹妹,算是前卫的时尚者,她的衣柜早就塞得琳琅满目了,但却还会为‘明天没得穿’而心急冒火。”“对于那些追求新潮的人来说,看重是衣着打扮的档次,而对待价格的态度无所谓。只要一件衣服特别适合自己,即便价格不菲,也有人愿意掏荷包。”鞋样设计师吴远海说。

  “粗单布”、“的确凉”、假领子、喇叭裤、蝙蝠衫……这些在服装时尚潮流中曾涌现出的一个个新名词已渐渐远离我们,这也正说明人们对着装的追求已经转向个性化、多元化。

  “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着装心态已成为当今一些年轻人着装意识。时装的潮流总是在百年流转、复古翻新的循环中往复,也许,只有抛弃所谓的“时髦”,崇尚自由,返璞归真,以自然为美,才是流行狂想曲中的最强音。

  从“家庭裁缝”到“名牌专买”

  从事企业出纳工作的杨晓荷说:“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人的衣服,全是母亲一针一线地缝出来。虽然几十年间,搬了好几次新家,但是那台当年风靡的老‘上海’牌缝纫机仍静静摆在家里。”杨晓荷对家中的老缝纫机充满感情,她说,曾经象征着家中“大件”的缝纫机已“光荣退休”。

  天河镇西前村村民孙勇说:“过去为了省钱,就买布料自己做,而现在自己做衣服穿的几乎没有了。以前请裁缝师傅做衣服已经不时兴了,人们大都去买成衣、选名牌。”如今,龙湾人对衣着要求也已从御寒遮体向美化生活、装点人生转变,成衣消费已成为主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衣着消费不仅是为了简单穿着,而是更加注重消费质量和品牌,衣着消费日趋高档化,颜色单调、面料单一的服装款式不再受消费者欢迎,取而代之的则是质地精良、款式新颖的品牌服装。特别是高薪阶层更青睐服装的名牌和高档。

  90年代,上千元一套的西装在许多人眼中,是一种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季克明老伯说:“10年前,我们永兴纪兴路两旁不足100米开起几十家卖进口旧衣服的店铺,生意红火一时,连温州市区、瑞安等地百姓也纷至沓来。当时一件8成新的BOSS成衣只要20元或30元不等,反映人们爱美的愿望。后来由于卫生等原因,工商部门给予取缔。”

  时至今日,西装已是一种普及装,绝大多数人都消费得起,有的人已拥有传统类、休闲类等多类型成衣。吴远海说:“我每年都至少买一套休闲西装或几件夹克,每年都要从衣柜中淘汰一两套旧衣服,年年更新换代。”如今,拥有几件品牌衣服,对于普通龙湾百姓来说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从90年代永中振中街服装一条街到罗东服装街,再到今年10月11日刚刚开业的罗东精品服装街,服装业发生了时代性变化,这些街上聚集很多全国甚至全球知名的服装品牌,使老百姓有了更多的服装选择。

  服装是一种记忆,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漫步街头,只要留心观察,从人们穿衣打扮中定能发现太多的时代变迁的信息。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散文】那年月兴修水利
·【散文】“穿”出一个新时代
·【诗歌】辉煌中国六十年
·【诗歌】美丽的乡村公路
·【散文】我家房变60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