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国旗护卫手,右一为于宏庆。
今年5月,于宏庆(左一)正在带兵,军姿不减当年。
见到于宏庆时,他正在杭州半山武警训练基地,帮武警训练队列。
队列教学,绝对是他的强项。
按他的话说,他现在经常得两边跑。因为他是武警浙江总队和武警杭州指挥学院训练部的列队教官。
他这身本领,来自于5年的武警仪仗队军营生活。
正是在这5年里,他赶上了新中国50周年国庆大阅兵——成为了国旗护卫队的一员。
气势最恢弘的一次
升旗场面
来自山东威海的于宏庆,是1998年入伍的。
作为新兵刚下连到武警仪仗队,他还没来得及从这份喜悦中回过神来,一则重大新闻来了。
这一年,中央军委决定,要在武警部队组建“警卫战士”和“特警队员”两个方队,参阅第二年的国庆大阅兵。
遗憾的是,他连第一关都没过——当时参阅战士的身高条件是在1.75米至1.78米,而他有1.85米。
但1999年4月,机会又来了。根据上级决定,国庆阅兵当天,将由56名国旗护卫员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平台出发,脚踏260米长的红地毯,穿过天安门广场中轴线,伴着50门礼炮的轰鸣,迈向国旗基座,执行升旗任务,一改以往从天安门城楼下出发的36人升旗方案。
这么做的重大意义在于,56人代表56个民族;50响礼炮代表共和国走过的50个春秋;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出发,并且踏着红地毯前进,这象征着我们革命军队,接过烈士手中的钢枪和旗帜,继续沿着革命先烈用鲜血铺成的道路阔步前进,开创祖国的未来!
于宏庆有幸入选,尽管在训练期间,淘汰和上场的比例高达5∶1。
然而,1999年8月7日,上级来实地检验时发现,在这么大的天安门广场上,56人的国庆升旗方队阵容不够强大,反映不出国威军威,于是要求护卫队把方队规模扩大到200人。
“所以当时入选的,基本上都能上场,后来还另外选派了人。”于宏庆说,这一新的方案,也是历年来阵容最强、规模最大、升旗场面气势最恢弘的一次。
他们的训练
几乎到了“残忍”的地步
国旗护卫队方阵,是在三军仪仗队之前。
“我的镜头应该蛮多的。”他说,除方队“站到最后”的特殊位置外,他还站在方队右排面的第10排。这个排面位置被称为方队的基准兵,对方队其他人起标杆作用。
和别的方阵不一样,因为不是列队行进后马上撤回,他们这一方阵见证了整个阅兵过程,包括所有方阵从他们面前经过。这一特殊站位,真正考验的,便是他们的站功。
训练,几乎到了“残忍”的地步。
于宏庆说,除要在腰上别上木制十字架练腰杆外,还要顶着风练站立,迎着太阳练不眨眼,甚至还把蚂蚁捉来放在脸上,练面部表情不变形。
同时,他们还要在头、背、臀、脚跟都靠墙的前提下,头顶和两肩上各放一空心大砖头,衣领的两边还要各别上一枚大头针,针头指向脖颈,“稍有不慎,就只能受皮肉之苦了。”
如何才能保证持久站立不昏倒?于宏庆说,他们每天都是从上午8点开始一直练到12点,中间不休息。
包括他在内,还有很多战友,都落下了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疾患。但时至今天,还没听说哪个人后悔或者抱怨。
手套磨破了十多双
饭菜很好却没了胃口
当年他们穿的是97式特制礼兵服,手持99阅兵的礼兵枪。
这把礼兵枪的特殊之处在于,枪托比较宽大,枪刺要长一些,“太阳照射下,它就亮闪闪的。”
升国旗时,他们有3个持枪动作,每个都必须有清脆的声音。练好这个环节,他的手套都磨破了十多双,手掌不只一次拍肿,甚至还裂了口子。
因为天气炎热,训练期间,有西瓜可以尽管吃,但10个人一个班,只要一个人动作没做到位,所有的人就没得吃。其实,即便真可以吃西瓜,大家也不是放开肚子吃的,因为后面还有很多官兵在等着,送西瓜的就几辆小推车。
关于吃,于宏庆印象中,当时的伙食标准极高——10个人一桌吃饭,饭桌上会有鸡、鸭、甲鱼和金枪鱼等。
“但除了绿豆汤,我们吃得很少。”于宏庆说,实在是训练强度太大了,大家都没什么胃口。
要知道,给他们掌勺的炊事员还都不是一般的人物。比如,做面食的那位师傅,是专门从武警部队抽调过去的,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阅兵前尝过他做的面食,曾给出过很高的评价。
找他们谈对象的女孩子
挤破门槛
但真正成功没几个
所有的人都在等待国庆那天的到来。
尽管阅兵前一天,他们还有太多的事要做:理统一的板寸头、烫衣服、擦皮鞋,甚至还要剪指甲和修面,但这些都是为了亮相时力争完美。
有过阅兵经历的仪仗队官兵,据说事后风光无限。
只要他们列队出现在大街上时,就会有大量的群众围观。而当他们去宾馆执勤,只有一两个人时,游客都会对着他们一阵猛拍,照相留念。
此外,找他们谈对象的年轻女孩,有说法是,“都要挤破门槛了”。
但于宏庆说,部队是有纪律的,不能随便把联系方式告诉任何外人,所以他入伍那几年里,真正听说谈成功的也只有一两个,而且还都是退伍或转业后才开始交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