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辉煌浙江发展样本之 温州活力之都的创新交响曲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序曲】

  “命运在敲门”,这是贝多芬在《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开头写下的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

  “命运在敲门”,温州60年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创业创新史,就是这一警语的最好诠释。生存、发展、再发展、科学发展,温州6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完整的《命运交响曲》:悲怆、激昂、壮丽、辉煌,令人荡气回肠。

  听《命运交响曲》,看温州60年发展,让人感受到无可言喻的激动与震撼。温州人民扼住命运的咽喉,以义无返顾的坚强决心,以壮士断腕的英雄气概,以无与伦比的创业激情,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美丽神话:1949年,温州的工业总产值为4467万元,2008年达到5319亿元,同比增长了1.1万倍!如今,每天,近150万双温州鞋被销往世界各地﹔每年,一个柳市镇低压电器的生产总值,就占去国内市场份额的60%以上;全世界每10个打火机中,有7个是温州制造……

  温州60年的发展惊天地、泣鬼神,温州60年的发展始终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温州60年的发展源于“民”:民营、民有、民富;源于“实”:实际、实践、实干;源于“创”:创业、创新、创造。创业,是温州发展之源;创新,是温州发展之本;创造,是温州发展之魂。

  温州大事记

  ●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

  ● 1980年,21岁温州姑娘章华妹领到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编号为10101。

  ● 1982年12月16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专业户、重点户先进代表会议,鼓励创造财富。

  ● 1984年,龙港镇建城,被称为“中国第一农民城”。

  ● 1991年,温州正式实施全社会一体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全国最早实行社会保险一体化的城市之一。

  ● 1994年1月5日,温州市委、市政府颁发1号文件《关于开展“第二次创业”的决定》。

  ● 1996年,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工程。

  ● 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客运全线通车。

  ● 2001年9月12日,温州被命名为“中国鞋都”。

  ● 2002年12月7日,温州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定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 2004年11月4日,温州入选“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 2006年8月21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

  ● 2007年,温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0元,居浙江省各市首位。

  ● 2008年1月13日,中共温州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若干意见》。

  ● 2009年7月24日,中共温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目标,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步伐,加快构筑全方位对外对内开放新格局,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温州科学发展、打造宜商宜居之城提供根本保障。力争到2012年,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现重大突破,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体制机制障碍逐步破除,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社会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形成,对外对内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新的拓展。

  ——摘自《中共温州市委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主题词:温州模式

  第一乐章——创新之路

  温州人以前很穷,600多万人口,人均只有0.4亩的耕地。穷则思变,温州人不怨天,不尤人,自谋出路,自我发展。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的名字:李云河,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的首倡者。1956年,时任永嘉县委副书记的李云河派县农工部的干部戴洁天,到三溪区燎原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经过三四个月的试验,情况非常之好。于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永嘉把包产到户推广到了全县农村。为答复当时媒体对包产到户的责难,李云河撰写了《“专管制”和“包产到户”是解决社内主要矛盾的好办法》,于1957年1月27日在《浙江日报》上发表,为包产到户这一新生事物鼓与呼。尽管李云河此后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包产到户被封杀,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979年春天,永嘉包产到户又在五尺公社等地自发地全面推开了。1980年12月5日《浙南日报》第二版刊登了题为《实事求是五谷丰登》的报道,热情讴歌永嘉山区的包产到户,报道写道——

  今年这里生产生活已有好转,村民并不贫困,从今年上半年起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或者包干到户,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沉睡的山村开始有了生气……往年这里不少人家,番薯丝年头不接年尾,今年可以少吃甚至不吃番薯丝了。

  如果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的农民是用自己的血书吹响了包产到户的号角,那么,永嘉的干部是用自己的政治生命,开创了包产到户的源头,奏响了温州人勇于改革试验,善于开拓创新的第一乐章。温州从此走上了脱贫致富,颇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1979年至1981年间,乐清柳市一带出现一批初具规模的企业,涌现一批先富起来的能人;

  ——1980年10月,平阳县金乡镇(今属苍南县)信用社悄然自发开始利率浮动;

  ——1980年12月11日,温州颁发了中国第一批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温州苍南、乐清、永嘉、瑞安等地农村形成十大商品专业市场和400多个小商品市场;

  ——1985年前后,温州股份合作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

  温州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道路,被经济学家称为“温州模式”。社会学家费孝通1986年在考察温州时说,“温州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小商品大市场,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无孔不入的流通网络。温州模式是生活“逼”出来的,市场“放”出来的,群众“闯”出来的。“温州模式”给予人们的第一个启示,是温州人善于从本地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商品生产,搞活供销,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第二个启示,是温州人敢于摈弃那种唯“书”不唯实的思想方法,各级领导走到群众中去,深入调查研究,克服“左”的影响,支持群众的首创精神。

  1994年,温州开始实施“二次创业”发展战略,着力推进“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温州人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从打工者到当老板,从求温饱到求发展,从本地经营到走向全国、走向海外。经过十多年发展,当年的一个个“小舢板”变成了一支支“联合舰队”,温州被誉为“品牌之都”、“活力之都”,“温州模式”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温州,已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名称、一个地域的概念,它是创业创新的象征,勤劳致富的代名词,改革者心中朝拜的“麦加”。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组给温州这样的评价:一个交通闭塞、位置偏远的海港小镇发展成为富裕发达的沿海大都市,从资源匮乏、可耕地少的农业生产地区实现了向工业生产基地和品牌之都的腾飞,百姓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积累了高达4000亿元的民间资金……这些历史性的跨越,都源自独特的温州发展模式,堪称改革开放中一个极为耀眼的亮点。

  主题词:转型升级

  第二乐章——英雄赞歌

  去年下半年,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外贸依存度极大的温州经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沧海横流,方显温商本色。温州的企业家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别人看来是危机的时候,他们却认为这恰恰是新的发展机遇。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温州遭遇过很多困难,但是,温州人不等不靠,通过各种创新解决困难,实现新的跨越。就在外界猜测和传言温州有许多企业倒闭的时候,身处旋涡中心的温州人却在从容和淡定之中,在党委、政府、协会和企业的联手攻坚中,迈出了转型升级的坚实步伐:

  ——新营销:8月15日,首家“温州名购家居生活馆”在平阳鳌江江滨商业广场正式迎客。抓扩大内需之机,“温州名购”应运而生。两年将在全国建一百家温州名品购物中心,吹响区域品牌集结号。

  ——新技术:五洲阀门公司联合上海交大,攻克超大口径球阀全焊接的技术难题,制造出目前国内最大64英寸的超大口径全焊接管线球阀,成功打入中石油、中石化等重大能源工程项目。

  ——新模式:9月9日,“优衣派”服饰开始试营业。这家由法派集团联合奥奔妮服饰等八家温州民企共同投资组建、吸纳百家本地小企业为其产品联盟协作的企业,创“强强联合,以大带小”的新模式。

  ——新平台:8月18日,为中小服装企业提供发展平台的“温州服装发展大厦”试营业,首批签约入驻有80家企业,在品牌营销、研发设计、人才培训等领域进行整合升级,联手拓展国内外市场。依托这一平台,五年努力,出一两家年产值超十亿元的服装大企业。

  ——新产业:以制锁起家的中立集团,正涉足光伏太阳能产业,生产的光伏用EVA胶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泰太阳能、华仪风电装备等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温企“追风逐日”,攀升高端领域。

  ——新结构:服务业拉动温州市经济增长首次超过二产,对温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提高为53%,三次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新路径: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领域进军,转型升级开辟市场蓝海。上半年,温州市196家高新技术企业创下了160.27亿元产值,同比增长9.18%,远远高出全市平均水平。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温州市政企联动,克难攻坚,主攻工业,决战工业,稳定工业,通过做大做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退出淘汰一批,温州的产业结构、布局逐渐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一位温商在回答笔者关于转型升级的提问时说:“如果在经济繁荣时不愿转,在经济萧条时又说没能力转,那就永远都转不了!”质朴的话语道出了温州企业家的战略思考:为了在危机后新一轮经济竞赛中胜出,把转型升级变成一次洗牌胜出、抢占市场制高点的难得机遇。

  主题词:全面创新

  第三乐章——曙光初露

  温州的改革开放走在前面,也较早遇到发展中的新问题。地少、电缺、融资难、人才引进困难等等,每个城市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温州首先遇到,而且更加突出。资源有限,创新无限。温州人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

  一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整体水平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论。很显然,把短板加长就能提升水平。森马集团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虚拟经营,改变传统的“凡经营必自产、凡生产必自备”的企业扩张模式,实现超越空间约束的经营资源的功能整合。在研发、生产、销售和市场拓展的价值链中,把自身已经形成的某种核心竞争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把自己不擅长的、实力不够的或没有优势的部分分离出去,通过联盟与合作,整合外部资源,弥补自身劣势,拓展市场空间。目前森马集团已经拥有“森马”、“巴拉巴拉”两大在线品牌、120多家贴牌生产厂家和2700多家连锁专卖店。集团连续7年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中国服装销售利润双百强。集团董事长邱光和在接受笔者访问时说:“所谓虚拟经营,在我看来,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人心。人们说木桶理论时,都说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我们只是把长板做长,而把短板交给别人。”

  这是一种新的经营理念。改变传统的“加板”思维方式,企业不再囿于自身内部来修补和加长短板,而是拿出自己最长的那块木板(核心能力)和其他企业的长板(核心或优势能力)进行拼装,形成一只容积更大的木桶。通过彼此互补,各用彼长,集成创新,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形成规模和协同优势,实现借力共赢。“新木桶”是一种新的经济共生体。在温州,在全国各地,我们可以看到温州人结成众多合作伙伴、战略联盟,为完成特定的市场目标而联手建造“新木桶”。

  温州市科技局局长王北铰对笔者说:“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创新能力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借助创新,正泰集团行进在从“搬电”到“造电”的历史性变革中。

  ——借助创新,瑞立集团打破温州民企海外上市零纪录。

  ——借助创新,温州开元电器有限公司成功带动国内整个行业打破跨国公司的市场垄断。

  ——依靠创新能力和行业领军地位,由温州鞋革、电器、纺织、农业、防爆等行业参与制定并实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已逾50项。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07年发布的中国城市自主创新科学评价结果表明,温州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地级城市中排名第六。

  洪振宁,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这位长期研究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专家指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温州的活力主要来自体制的创新,温州人以商带工,发展市场经济,靠改革开放推进温州发展,形成全民创业的生动局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体制的优势逐渐失去,温州人用集群运作的新办法,“经济结义”、“合指为拳”,使得温州经济发展继续保持活力。今日之温州,传统生产办法和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和贡献已出现递减趋势。摆在温州人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全面创新。在全民创业基础上的全面创新,包括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服务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

  如今,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温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昔日体制创新的英雄正在成为今日科技创新的豪杰。温州人民竭尽全力的拼搏奋斗,使我们看到了温州科学发展的新希望。

  主题词:沿海产业带

  第四乐章——日出东方

  落日的余晖洒向广袤的滩涂,泛起一片金黄;蓝天下,一行白鹭翩翩起舞;不远处,工人们正在围垦的海涂上绑扎排水管滤管。极目远眺,茫茫东海,一望无垠。这里,是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滩涂围垦现场;这里,是中国漫长海岸线的中部;这里,是上天赐予温州的黄金宝地。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温州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同时也遭遇到了发展瓶颈,土地等要素的稀缺严重制约了温州的进一步发展。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也影响了城市的居住环境,制约了城市的建设空间。温州依山临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温州今后的发展出路是向东,沿海。温州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加快优化发展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是目前温州需要着力破解的重大发展命题。建设好沿海产业带,不仅是温州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向前推进的时代要求,也是温州贯彻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的主要平台。

  2006年4月,《温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出台,首次提出实施《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2008年4月21日,温州市召开沿海产业带建设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强调,沿海产业带既是一条经济发展带,也是一条城镇发展带。它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的集聚发展带,是温州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求举全市之力,以义无返顾的决心、只争朝夕的精神、务实苦干的作风,合力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实现温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6月13日,《温州市沿海发展带空间布局战略规划》编制完成。

  沿海产业带集中了乐清、龙湾、瑞安、洞头、平阳、苍南6个县(市、区)的42个乡镇,近200万人口,是温州经济实力最强、发展势头最好的区域。目前各项建设工作正全线铺开。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重大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额74.75亿元。温州民科基地的6个填海工程竣工海域8月份已经通过省有关部门使用验收,3千多亩的海涂变成了建设用地,预计整个沿海产业带年底有望推出近万亩产业用地,为温州的进一步发展储备起雄厚的“土地资源”。温州市沿海产业带建设办公室主任梁超在接受笔者访问时说:“围垦工程扩大了温州的版图,无论是解决瓶颈制约、拓展城市空间,还是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沿海产业带的招商选资工作正在同步展开。9月16日,温州市政府与华峰集团、青山控股集团分别就25万吨尼龙66、大门岛镍加工等重大项目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乐清中欧船业10万吨级船舶制造项目开工建设,洞头南塘工业基地已有16家企业进驻,全省唯一的省市共建的物流项目——瑞安江南物流园区已经立项。此外,神华IGCC、正泰太阳能、台北小镇等重大项目正展开前期对接与准备工作。

  以状元岙深水港为支点,沿海产业带是一张蓄势待发的弓;以沿海快速通道为主轴,沿海产业带是意欲腾飞的龙。日出东方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沿海产业带将再造一个新温州,不久,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区将巍然屹立在东海之滨。

11.30:玫红系girl
11月28日杭州周末街拍
11月27日杭州原创街拍
浙江传媒校花李晞媛
11月23日杭州原创街拍 街拍客最潮装备
杭州银泰店庆街拍美图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文化之葩朵朵开——辉煌浙江60年特别报道
·堡垒情正浓 先锋志益坚 辉煌浙江60年特别报道
·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辉煌浙江60年特别报道之三
·辉煌浙江60年特别报道 60年乡村里飞出希望的歌
·万千农民奔小康——辉煌浙江六十年特别报道之二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