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专题稿件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辉煌60年——我爱我的祖国”网络作品大赛作品
【散文】肥田的故事

  在我们苏北平原,最肥的耕地莫过于半淤半沙的两合土了,我们村子最东边那块地就是这么块肥田。建国60年来,这块肥田如同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无言地诉说着一个个关于土地的故事。

  听爷爷说,解放前,这块肥田是本地大地主家的土地,土改后,才被分给了穷苦人。每次回忆起1950年土改分田的情景,爷爷那已经没多少光泽的眼睛就会立即亮起来,有一次,爷爷还偷偷地告诉我个秘密:那年,当他分到了村东头那三亩肥地时,不但乐得两三夜都没睡好觉,还偷偷地抹了几回眼泪呢。我理解爷爷的感受,对于爷爷这样一个家无一分田的长工来说,当他乍有了自己的田地,他不高兴得疯了就不错了。

  不过,爷爷在这块属于他的土地上也没耕作几年,听他说,没过多久,土地就集中到农业社了,大家伙都吃起了大锅饭。那年月,虽然社员们天天忙得像个陀螺,个个累得半死不活,可粮食产量总也上不去,一年忙到头的,还是填不饱肚皮。一到青黄不接的春季,十家有九家揭不开锅,大人孩子肚子里都唱“空城计”,没办法,乡亲们只好把目光投向了房前屋后的树,嫩绿的榆树叶,香甜的槐树花,紫红的桑椹都成了美味佳肴。

  1982年,家乡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群人,但那年的庄稼却疯了似的争着生长,特别是村东头那块肥田的庄稼长得更好:麦穗足有揸把长,玉米棒大得像水牛角,棉花朵也比过去又多又白。我记得那年夏天,我家的打谷场上第一次堆起了好大好大的一堆麦粒,父亲捧起一捧麦粒时,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他抹着泪对七岁的我说:“往后,你天天能吃上白面馒头啦!”那年月过来的人都知道,不到春节,几乎是吃不上馒头的,所以,听了父亲的话后,我乐得立即就蹦到麦粒堆上,打起了滚,嘴里大叫道:“我有馒头吃啦!”

  那年过春节时,父亲脸上挂着笑,嘴里嚼着白面馒头,亲自提笔写下了“包产到户好,农民吃得饱”这副对联。也许在文化人眼里,这副对联根本就不是对联,但它分明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是那个时期农民的心声流露。

  俗话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的天职似乎就是种地,不过,这种情况在1990年后悄然发生了改变。从1990年后,我们这儿兴起了打工潮,许多小伙子、大姑娘纷纷离开土地,外出打工去了,在家的也不再安心种田,纷纷做起了生意,办起了工厂,家家的存款是一年比一年多,没有我少人愿意再在摆弄土地上下功夫了。

  1995年,我和妻子决定双双东南飞,到上海打工,临行前,父亲巴嗒着烟袋皱着眉头说:“我知道,现在种地不如打工赚得多,可我身体不好,你们要是都走了,家里的地谁种?”我说:“这地有啥种头?你看,除去种子农药化肥钱,再上交这税那费的,不贴本就不错了,我早就合计好了,我们走后,家里的地撂荒算了,你看,村东头那块肥田已经有好几家都撂荒了。”父亲叹了口气,说那么好的肥地荒了太可惜了,叫我把地免费转给邻居家种。结果,我把一个组的人都问遍了,人家都摇头。于是,我家的地只好撂荒任它长野草了,这一撂荒就是十几年。

  没想到,那倍受冷落的撂荒地在三年前又“热”了起来。三年前的一天,在外打工的我接到父亲从老家打来的电话,说是有几个邻居争着想租种我家的撂荒田,我听后是一头雾水。听了父亲的解释才知道:现在种田不但不交这费那税的,国家还给这样那样的补贴,现在,老百姓种粮的积极性又高起来了。

  前两天,我又得到一个消息,我们村里已经动手搞土地流转了,听说一个外地的老板准备租用村东头那块肥田,准备搞温室大棚,呵呵,看来这块肥田又变成“香饽饽”了。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散文】那年月兴修水利
·【散文】“穿”出一个新时代
·【诗歌】辉煌中国六十年
·【诗歌】美丽的乡村公路
·【散文】我家房变60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