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专题稿件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辉煌60年——我爱我的祖国”网络作品大赛作品
【散文】去外婆家的路上——从自行车到小轿车

  现如今,走在大街上,吸引人们眼球的,不只是各种品牌的私家车,还有那些花花绿绿的自行车,或小巧可爱的,或端庄典雅的。不知从何时起,自行车不再是清一色的黑色,摇身一变,变得像时装一样充满时尚,受到越多越多年轻人的追捧;也不知从何时起,自行车以其无污染性,成为各国昌导环保出行的力推交通工具;更不知从何时起,骑自行对腰腿腹良好的健身性,成为了许多爱美MM的出行之选,省去了她们去健身房的费用。我想,这一切,对于最初只是将自行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发明的先驱发明者们,是万万没有想到的,哪怕是对于三十多年前的中国来人说,也是不曾料想的,因为那时候,自行车还是普通老百姓梦寐以求“三大件”中的一件奢侈品。

  在我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一辆老式的自行车,父亲仍骑着它去附近的工厂上班。这是父亲的第二辆自行车,也是他第一辆轻便自行车。说是轻便,是相对于他最初的那辆加重型自行车而言的,因为对于现在的任何自行车来说,它早已称不上轻便了。父亲年轻时,就有了辆加重型黑色自行车,虽不知道是不是那个时代青年梦寐以求的“永久”牌,但听姑姑们说,父亲把它当宝。二姑曾趁父亲不在家,偷偷用他的爱车学骑车,后来不知怎么还是被发父亲发现了,结果被狠狠训了一顿。长兄如父,惧怕于父亲的威严,自此之后,姑姑们再有雄心也没有豹子胆去打父亲爱车的主意了。后来,父亲娶了母亲,曾用他的爱车教母亲学骑自行车,可被母亲摔了几次之后,爱车心切的父亲忍不住对母亲凶了几句,母亲受不住,发誓再也不学了,哪怕是走着回娘家。所以至今,母亲也不会骑自行车。

  这些有关父亲爱车的趣事,是从姑姑和母亲转述中得知的,未曾亲历,但等我大点时,我也有了与父亲爱车亲密接触的机会,那就是去外婆家的路上。每年春节去外婆家拜年,父亲的那辆加重自行车就成了全家人的代步工具。一般是我坐在前面横杠上,母亲抱着小弟坐在后座,父亲一人以男子汉的担当,用他的双脚一圈圈不停地踩着脚踏板,把负载在他爱车上三百多斤重的一家四口,安全地输送到外婆家,也把我们姐弟半年来的期盼逐渐变成现实。

  外婆家地处高山,距我们村有5公里左右的路程,去外婆家的道路崎岖不平,不是粗大的沙石让车轮不停地打转,就是过了一个坑又进一个洼,上下坡不断,这不但考验着父亲的自行车驾驭技术,也没让我的大腿和母亲的屁股少受罪。为不给父亲增添骑车难度和麻烦,我和母亲从上了车直到下车,都不敢有大动作,因长时间保持着一个姿势,往往一个小时左右到外婆家时,我和母亲的双腿都麻木了,严重时,下车就有种针刺般的疼痛感,站都没法站立,要休息好长一会,麻木感才会慢慢消失。那时我就特羡慕由母亲抱着的小弟,坐在母亲软软的大腿上,肯定比坐硬梆梆的铁棍舒服多了,估计母亲的大腿是被他坐麻的。但我怎么说也是姐姐,不好跟他抢,况且我怎么也是比他重几斤的,若真由母亲抱着坐,势必加重母亲的负担,只好作罢。

  后来,随着我们的长大,母亲再也不能抱着我们姐弟任何一人坐后座了,也就不跟我们一起去外婆家拜年了。春节去外婆家拜年,也就从最初的全家总动员,变成我们父子三人行了。虽说缺了母亲有点可惜,但对于我那饱受坐车麻木之苦的大腿来说,绝对是个大解放。因只有我们姐弟俩,父亲一般会让我们分开双腿,一起挨着坐后座,他自己则从前面上车。这样一来,我的大腿也就基本不会麻了,有也是轻微的。

  骑过加重型自行车的人都知道,有三种普遍的上车方法:越过后座上车的“后上车式”,跨过前面横杠的“前上车式”,以及坐稳坐垫后,利用一只脚对地面向后的推力把车子向前推的“踮踮式”。虽说现在的很多人骑自行车都采用了“踮踮式”上车法,那是因为现在的自行车普遍轻便矮小,双脚能轻易地接触地面,但对于加重型的自行车来说,坐在坐垫上,单脚只能勉强够到地面,对骑车是种考验,考的是骑车掌舵人的的平衡能力。父亲是这方面的好手,所以当我搭父亲的自行车时,是比较安心的,但小姨就不是那么让人安心了,甚至后怕。我们姐弟每年暑假都会去外婆家呆个十天半个月,有时是父亲用他的爱车接送,有时是在我们村附近棉纺厂上班的小姨顺道接送。我至今的都不会忘记,小学时的一年暑假,小姨顺道带我们回家时的惊魂一幕。

  那天,小姨刚好要赶回厂里上4点30分的中班,就顺道把呆得差不多了的我们姐弟带回家。小姨说,如果我们俩人都坐后面,就会后重前轻,她不好把握,所以要我们一前一后坐着:我后,小弟前。小姨平时习惯了从后面上车,根本就不会“踮踮式”上车,虽然尝试了N次,但均以失败告终。眼看上班的时间在逼近,“一计不成,又心生一计”,小姨叫我不要像之前那样笔挺地坐着,而是尽可能地弯下腰,以便她仍旧从后面上车。

  一听他的建议,我就心里发毛:这能行吗?但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毕竟小姨要上班,我们要回家,我可不想像小弟那样,因跟舅舅吵了驾,就一个人从外婆家走回家,整整5公里路呢,六七岁的小屁孩就这样走回了家。

  照理我是个女孩子,柔韧性应该较好,但我却怎么也弯不下腰,只能尽力。然后可怕的一幕发生了,因我弯得不够低,小姨上车的右腿碰到了我背还是头,把我从车子后坐上踢了出去。随着我的出车,车上的小姨和小弟也失去了平衡,俩人连人带车也倒在了地上。还好当时没有车辆经过,否则可真要出交通意外了。想起以前坐父亲的车,最多是个下肢发麻,这样的惨剧是绝不会发生,天生胆小的我想想都后怕,死活不肯再坐后座,再让她把我踢下车了,不但如此,还负气地向小姨放话;我就是走着回家,也绝再不上车,然后真的往回走了。对于小姨一遍遍地劝说,我硬是像突然失聪了似的,全当没听见,心理委屈的理都不理她。后来,小姨没办法,只得动员小弟跟我换位置。胆大的小弟还真答应了,我这才很不情愿地上车坐到横杠上。许是小弟把腰弯得确实够低,又或许是小姨吸取了前次失败经验,把腿抬得更高,这次小姨终于顺利地上了车。

  车子驶到离村口只有百步之遥的到棉纺厂路口时,小姨把我们放了下来,让我们自己走路回家,并拜托我们不要把路上的意外告诉父母,然后就急急地上班去了。

  不记得后来有没有向父母亲告过小姨的状了,只记得若干年后,在一些闲聊场合,我有提起过这惊魂一幕,那时早已事过境迁,大家权当笑话听罢了。乘着改革春风的步伐,市场经济在小镇得到快速发展,在小镇私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私营营运市场也应运而生。大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去外婆家的路上,突然多了一种被当地人称为“铁目山”(意译)的载客机动车。其结构跟现在的正三轮摩托车差不多,只是在车厢里加了个铁皮棚,左右各放了一张固定好的长椅,供乘客乘座,前面的驾驶座也加了些遮风挡雨的地半开放式装置。这样一来,让驾驶员和乘客都免受了日晒雨淋之苦,更重要的是,价格实惠,从我家到外婆家,也就一块钱。从此,我们姐弟去外婆家过暑假,再也不用担心坐父亲的车子坐麻了腿,更不用担心被小姨踢下车,我们可以从父母那要些零花钱,自己坐车去了。

  虽说自从有了“铁目山”后,去外婆家是方便了不少,但道路仍旧是原来的黄泥路,依然崎岖不平、坑坑洼洼,坐在车上,得牢牢抓住板凳,以免被振得老高,头碰到车厢顶。但即便如此,屁股甚至整个人的颠簸之苦还是无法幸免的,对于晕车的人来说,这样的乘车未必是件好事,况且存在着严重的行车安全隐患。有次奶奶带着小表妹去看望在卫生院住院的亲戚,一个急转弯,把她们祖孙俩从坐位上摔下来,差点没摔出车外,吓得奶奶只能死死抱住二三岁的表妹,不让她飞出去,而她自己则跌倒在车厢内。

  “铁目山”就这样在“乘之怕怕,弃之不便”的两难中经营了几年,随着政府部门对交通安全监管的加大,和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负责的态度,“铁目山”完成了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使命,退出了私营营运市场,被安全舒适的的中巴型康庄巴士所取代。虽说,这个时候,去外婆家的路还是原来的黄泥路,还是那么坑坑洼洼,坐在车上,还是有颠簸感,但好在中巴车都是软坐,颠簸起来,也不会太受罪,重要的是乘客的乘车安全有了明显的保障。

  到了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致富,先修路”,康庄工程建设首当其冲。四五年前,去外婆家的道路不再是被沙石覆盖的黄泥路了,也不再那么崎岖不平,到处坑坑洼洼了,而是被平整的水泥路取代了——康庄工程建成开通了。从此,坐在康庄巴士上,一路平稳前进,不再颠簸。现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九,外婆所在村庄举行声势浩大的闹龙灯活动时,去外婆家的路上真的是车水马龙:摩托车、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连成一片,尤其是夜幕降临,一拨接着一拨的机动车辆经过,车灯闪烁,远远望去,就是一条超长的板龙灯,一直向小镇方向延伸,绵延十余里,尉为壮观。

  记得初中时,有位教我们政治的李老师在畅想未来时曾说过,说等我们成年时,每人都开着小轿车,向到时已经花甲之年的他招手,让其搭顺风车,还说他自己家建的新房,就准备了车库。当时我们听了,全场哄堂大笑,全都当他只是在讲笑话。要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自行车依然是普遍的代步工具,家庭条件好点的,也就摩托车,至于小轿车,那都好几十万呢,对于一般年收入几千块的农村家庭,那似乎是一辈子也不可能完成的梦想,即使对于当时年收入超万元的万元户来说,也得不吃不喝几十年呢,况且“买车容易养车难”,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买车——那是天上的星星,可望不可及,那是老板们才玩得起的成人玩具。

  我们的这种想法,在高中时一位老师身上得到了验证。最初,见教我们劳教课的老师开着轿来来上班时,我与同学们一样诧异,后来知道其夫是办厂的,才释然:怪不得,光教点书,怎么可能?

  而如今,教师购买私家车,早已不是新鲜事,小轿车早已不再是老板们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了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家。现在想来,是年少的我们不懂经济发展给老百姓日常生活带来的的具大变革,而当时执教政治的李老师,自然对当下的中国经济有着些关注和研究,故而能从当时的社会发展态势预见到未来可能的变革和进步。

  时至今日,同学们当中,开上小轿车的早已普遍得不值得炫耀,万元户早已不是所处时代的骄傲,日进万元也不再话下——这是个什么都有可能的时代。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散文】那年月兴修水利
·【散文】“穿”出一个新时代
·【诗歌】辉煌中国六十年
·【诗歌】美丽的乡村公路
·【散文】我家房变60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