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岁月沧桑。伟大祖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历程。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祖国大地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强盛。
我在房间写字台的玻璃台板下收藏着1斤、5斤、10斤三种规格“浙江省统一粮票”,它是最后一类退出历史舞台的票证,也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更是伴随我长大的“伙伴”。近日,女儿在整理桌子时看到已发黄的三张粮票说:“爸!这是什么东西?太旧了,把它清理掉吧?没听说过,买米还要凭粮票?”。我便说:“你是91年出生的,这是你周岁时粮票。也是最后一种退出供应票证,它是历史的印证”。买米用粮票,在她看来是难以置信的。
我经历过票证流行的年代。五十、六十年代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政治是一项首要任务;父辈们曾经历过集体大食堂吃饭模式。我出生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以后,国家对非农业户口家庭的食品、日用消费品供应全是按人发放、按户发放、计划供应的;每季每户的购粮证中夹放着粮票、煤票、油票、糖票、豆制品票、布票、烟票、肉票、肥皂票、火油票……;到了逢年过节形形式式、五花八门的食品票证发得更多,海舌票、线粉票、蛋票、家禽票、鱼票、麻油票……。日用消费品供应紧张年月,连酒、火柴、草纸……都要凭票供应;家中如需购置新的电灯泡、热水瓶……要求是以旧换新。虽然每家供应商品的店内都写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大红字标语,但是全凭票证供应,如要想买到手表、缝纫机之类的商品是难上加难。
由于生活用品供应紧张,我的父亲是不抽烟的。那时我家的烟票是抢手货;外公有个母亲,也是我的太祖母;她是绍兴老太,膝下子孙满堂,但每月需抽30包烟,并且全是“利群”、“西湖”;在卷烟长期供应紧张年代,烟票那里来?外婆没有办法,只有把亲戚家的烟票全收光,还经常叫我把大叔父家的烟票讨来。我记得在四岁那年,有一次小叔父来我家调灯泡,邻居老徐知道他在机电站工作,旧灯泡有余额,便说;“小陶,你把旧灯泡给我吧,我家加只灯头缺只灯泡”;按理将坏的灯泡要拿回去的,因为有旧灯泡才好调新灯泡,但小叔父还是留着面情将旧灯泡送给了老徐。
每人每月三张的豆制品票是商品户口引以为荣的票证。我家是大户人家,5个人每月有15张票。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年代,我的多个姨、舅被下放到农村,为了改善与农民朋友的关系,如农民朋友家办大事就需求豆制品票;所以,我家余额的豆制品票也经常被几个下乡的姨、舅拿去作“礼品”。有一件事,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在上小学三年级时,到了春节前居民会开始每户可摸“鱼票”,我还算幸运摸到了2斤的鱼票;下午,我就去供销社鱼果部购买,父亲见到2斤的白莲鱼连骨头也穿破鱼肚了,就去西市的鱼果部“打反腔”:“这死鱼已臭了,你们欺侮小孩太过分了?”;这时,鱼果部的老顾才将白莲鱼给我们换了一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里程碑。中国经济开始复苏;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方针指引下,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市场供应货源逐渐增多,与人民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各类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八十年代末,我家的购粮证只保留粮票、煤票、油票。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已普遍性地进入到家庭。
历史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的生产力得到全面发展,计划经济全面转向市场经济。市场上人民生活需要的食品、日用消费品供应已相当充足,随着民众最后使用的粮票退出历史舞台,票证的历史结束。生活的票证也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在我们生活中消逝。
回忆过去,岁月沧桑;憧憬未来,坚持发展。随着时光流逝,生活的票证历史将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更加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