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来了,磐安县新渥镇金山村的农民陈红星开着轿车到周边的来料加工点发放加工费,安文镇的朱三莲靠来料加工住进了别墅般的新房子。这个号称“无烟工厂”的来料加工不失为一个制造和谐与幸福的助推器。在磐安县,全县来料加工从业人员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在3万人以上,占农村劳动力的35%。2008年全县共发放加工费1.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00多元。来料加工,在磐安已成为“谁都说好!”的一个大项目。它让贫困户富了、残疾人笑了、孤寡者乐了……
贫困户富了
说起来料加工,感受最新的莫过于双峰乡溪上村的羊胖仙了。由于交通事故,她家一下子负债20多万元,生活举步维艰,日子捉襟见肘。1999年,羊胖仙与丈夫商量后,决定改行从事来料加工。他俩用诚心打动义乌老板,用实意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从当初的几十人加工到目前的400多人,来料加工品种从以前的几个到现在的上百种,为双峰乡的广大群众提供了增收致富的门路。如今,她自己不仅还清了交通事故留下的债务,盖起了新房,而作为党员的她,还帮助联系贫困户做起了串珠、头饰、纸带等来料加工业务,每天少则10多元,多则30余元,仅此一项每位联系户每年增收就达4000多元。
“如果不搞来料加工,我们的日子真不知该怎样过了?”说这话的不仅是羊胖仙,还有与她同样曾经贫困过的脱贫户。因为来料加工,羊胖仙还先后获得过“金华市双学双比先进标兵”、“金华市科技星火带头人”等荣誉。
残疾人笑了
在冷水镇大溪村,拄双拐行走的陶新花指着自己漂亮的三层半的楼房说:“这幢楼房就是用做来料加工挣的钱盖起来的。靠做头花经纪人,我走上了富裕道路。如今,我们家每年的纯收入就有好几万元,我已苦尽甘来。”日益增多的来料加工业务,不仅让陶新花笑了,还让她找到了不一样的自信。
跟陶新花一样笑出自信的还有卢伟武。在县城江滨路10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瘸腿的男子和一位年轻漂亮的妇女忙着打包、发货。记者看到这位男子虽然腿不方便,但干起活来却非常利索。“这样大包的货,我们每天都要发二三十个给下面的加工点。”他对记者说。他叫卢伟武,在来料加工经纪人中他们无论是规模还是产品档次都是磐安的佼佼者。2008年他们光支付来料加工费就达200多万元。
卢伟武是仁川人。两岁那年,他不幸患了小儿麻痹症左腿瘸了。身残志坚的卢伟武完成高中学业后进了一家化工厂,统计、会计、办公室、仓管,不同的岗位他都干过。2004年初,卢伟武所在单位改制,夫妻俩决定全身心投入来料加工。幸运的是,卢伟武遇到了义乌市场上头饰业务做得最大的商户。“诚信决定市场,做来料加工最讲究的是按时上交产品,对于这点,不管多苦,我们都做到了。”卢伟武笑着告诉记者,“多的时候每个月要完成200多万个成品呢。”
孤寡者乐了
新渥镇大麦坞村的陈宝香老人也是一位来料加工迷,别看她已经83岁了,干起活来她可是一点也不含糊,每个月她能够挣到300多元呢。“活儿轻松,做多做少自由,做来料加工,对我们老年孤寡人真是个好事。”陈宝香乐呵呵地说。
在冷水大溪,经纪人告诉我们:“她们村几位孤寡老人聚在一起做头花加工,说说笑笑,生活有伴,过得可乐了。”在现场,看到这班老年人那干净利落的身手,谁又会想到她们都已年过古稀了呢。
来料加工让山区老人妇女扬眉吐气,有些甚至成了家庭经济创收的主角。以前,村民空闲下来没事干,吃完饭就串街、打牌、搓麻将,如今,家家都有事情做了,村里闲人少了,是非也少了。来料加工,真的谁都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