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忽明忽暗的画面,白色的墙面,暑气未消的夏夜,搬着长凳看着露天电影的人们,电影的声音夹杂着蝉鸣和着人们欢笑,一场黑白电影在江南古镇热闹上映,一桢一桢地放映着这一幕幕的流经岁月……
总喜欢用看电影来描述一段回忆,记录一段故事,总觉得看电影的那份心情能够让一段记忆变得深刻而饱含情感,也总喜欢用黑白电影来定义回忆,因为黑白电影那种独到的严肃和深刻更能让我们在视觉和心灵上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而记忆之所以为记忆,已经在那时间的长河中渐渐退色,褪去那些表面的色彩斑斓的肤浅唯独留下真实的纯色的核心。看一场黑白电影,回顾一段流金岁月。
开场
忽明忽暗的画面,白色的墙面,暑气未消的夏夜,搬着长凳看着露天电影的人们,电影的声音夹杂着蝉鸣和着人们欢笑,一场黑白电影在江南古镇热闹上映,一桢一桢地放映着这一幕幕的流经岁月……
这是爷爷奶奶年轻时的家乡,那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的久远年代了,经历了时代更替和战火纷扰的洗礼,那时的家乡呈现出一派百废待兴的样子,而这也正是神州大地在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浩劫而终于进入和平年代的真实写照吧。据奶奶回忆说,那时候的家乡还是个如乌镇般充满江南枕水人家气息的地方。据县志记载,家乡曾今是个靠米市而繁华的江南名镇,而经历了连年的战火纷扰后的古镇却充斥着一种没落的贵族的淡淡的忧伤,那些在战火中残留下来的明清民宅在江南淅淅沥沥的雨中沉默着,一如它们所存在着的那个沉默的年代。那些白墙黑瓦上所存在着的伤痕,似乎是在用如此沉默而严肃的姿态讲述着一个关于历史的伤痕的故事。历史的伤痕终于在60年前渐渐地合上,结出坚强的茧来封印那段屈辱的历史,一步步地谱写着新的历史以及辉煌。那是一个在如今看来或多或少贫困的年代,安稳了的大环境却依然还有些个饥肠辘辘的日子,但盼头是有的,对于这个新生的国家发自内心的淳朴的信任与希望,带着这样的希望努力地为其做点什么,很纯粹的劳动,利己似乎是个很罪恶的词语。而鲜少才会有的电影便是当时最奢侈的享受了,每每回忆起这段看露天电影的往事,奶奶的嘴角总会浮现出一丝甜蜜的微笑。这难得的电影让劳动了很久的人们在身心上都得到享受,也让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代添加了一种别样的幸福与充实。
中段
转场,一幕放映完毕,简短的场景切换过后,银幕再一次亮起。地点已切换至一个室内大礼堂。白墙换成了白布,放映设备也改进了不少,木质的联排椅子坐着整齐而安静的人们,大家神情专注地看着电影,整个大厅安静地只剩下电影的对白,而在结尾高潮处又能爆发出一阵阵如雷般的掌声,久久地回荡在大厅之中。那是父母年轻时的家乡,那个在经历了成立之初大变迁以及波折动乱之后的祖国,刚刚走出十年的动乱却依然是一个或多或少沉默的年代,十年的动乱所造成的知识的断层或多或少地让当时的年轻人显得缄默,年轻的思想压抑在最初的沉默之中,一触即发。那时的家乡缄默地沉睡在一个梦中,梦里有苍老而又高大的香樟,有从屋檐仰望时所看到的四角的天空,更有屋外河流上穿梭而过的木船、河上的石拱桥、布满青苔的石板路……那是个新老交替的年代,而交替的接点在于这个冗长的梦。待那一日,春雷震醒了神州大地,一夜枕水而眠,又在半夜醒来时听雨滴在瓦檐上的声音,在次日的清晨被欸乃的摇橹声唤醒,在推窗而望时又因空气中那湿漉而自然的味道而心旷神怡……江南的冬日就此结束,推开窗,是又一年的春天,草木复苏,欣欣向荣。燕子飞出了冬天飞进了春日,而我们的祖国也在那一年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年代,开始写着一个名为春天的故事。年轻的一代也在这一刻茁壮成长,爆发出无数迎合新时代的思想,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在车间还是田边,年轻的理念新生的思想在那样的春日暖阳中渐渐发挥出自己的光芒和热情!那个沉默的年代从此离去了,而那个沉默的电影院也逐渐爆发出新鲜的声音来。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
高潮
画面再次被切换,重新亮起来的时候,周遭又一次革新了,环顾四周俨然是一个现代化设施俱全的电影院,而观众们的着装也不再是清一色的了,各种面料式样的衣服显示着这个色彩斑斓的新时代,而神情也不再是一贯的严肃了。电影演到高潮处,观众们愉悦的笑声传遍每个角落。不错,这就是如今的家乡,如今的神州大地。那些昔日破败的街道已经被一片片高楼所取代,夜晚的马路成排的路灯映衬出一条现实意义上面的社会主义金光大道。而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古老建筑被小心地维护着,散发出一种人文的关怀以及底蕴。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显示出新时代和谐的精髓……
落幕
电影在一片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中渐渐暗了下来,一本电影就此落幕,在高潮处戛然而止是为了续写更为华丽的篇章,未完待续,引起观众更为浓厚的兴趣与对影片续集的期盼。片尾曲渐渐上演,导演、演员名单缓缓映入人们的眼中,导演: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演员:中华民族……
看一场黑白电影,回顾一段历史,然后展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