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柳市电器城一角。
1983年2月,永嘉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桥头纽扣市场。这是浙江最早的专业市场之一。
浙江在线10月04日讯
“建一处市场,兴一门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温州大地上,这首“新民谣”流行一时。
1985年,“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并驾齐驱于改革开放的春天。温州人没想到,一场席卷全国的“温州热”,突然奔涌而来。
“那时候,温州的土地差点被踏沉了,那种考察团聚集带来的热闹场景,现在的人可能根本无法想象。”时至今日,80岁高龄的卢声亮老人,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不禁挥舞起双手,爽朗地大笑,言语中充满自豪感。那一年,卢老时任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因客人来得太多,温州很多部门花费大量精力忙于接待,以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了中国第一个要求控制参观区域模式的文件——《关于各地立即停止到温州参观考察的紧急通知》。
●亲历者说
温州的微笑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首次提出“温州模式”。
改革开放不久,温州吸引世人之处,除了雁荡山和楠溪江,更为撩人心魄的,还是这方热土上蓬勃的民营经济浪潮。
1983年11月29日,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出台了令人瞩目的第三个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农村社会资金自由流动,鼓励加入股份制合作、入股分红,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镇做工、经商、办企业等内容,写进了该文件。
在这次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对温州苍南县宜山区的再生纺织业大加赞扬,称之使单一的农业生产开始变为农工商综合经营,“展现出生产力充满生机的发展前景”。万里认为,宜山经验完全符合第三个“一号文件”精神。
“当时温州的经济,特色有两个,一是个体经济发展;二是专业市场建设。”卢声亮说,当时,温州的个体、私营,直至股份合作等,都已逐步发展,“个体”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成分。进而带来的是:市场供应丰富了,居民收入增加了,国家税收也多了起来。
“那时候,温州经济的运行方式,已趋向于以市场调节为主。而在所有制结构上,个体和股份合作逐渐成为主流。”卢老说,这样的发展状况,在全国来说,是比较特殊的。
在外人看来,温州的爆发式发展,呈现出强大的民间生命力,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不仅神秘,还包含无穷魅力。
于是乎,通往温州的几条年久失修、崎岖颠簸的山路,开始变得尘土飞扬。车流排长队,变得不足为奇。一支不见首尾、活跃机动的参观考察大军,不惜辗转多日,也要到温州走走看看。
高潮中的高潮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自此,“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各领风骚。
1986年2月28日下午,77岁的社会学泰斗费孝通,不顾年事已高、舟车劳顿,特地从杭州乘坐汽车抵达温州,前来考察有别于“苏南模式”的“温州模式”。
“那是费孝通第一次来温州,我也参与了接待。他走访了永嘉桥头、苍南金乡等地,了解了很多情况。”卢老说,费孝通回去后,撰写了近1.5万字的《小商品大市场》一文,刊发在当年的权威刊物《瞭望》杂志上。
“这时,温州在全国的影响,已经很大。很多领导同志到温州看过后,都对温州的做法表示赞扬;新闻媒体也作了大量报道。”卢老说。
“温州热”还在急速升温。1986年9至10月,据公开资料显示,那段时间,从杭州、宁波连接温州的两条公路,车流阻塞、车祸激增:两个月共发生交通事故300多起,日均5起。共翻车57辆,死71人,伤250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倍。
“接待工作压力确实比较大,住宿、交通等方面,都在超负荷运转。”卢老说。
更形象的民间状况是,温州市区大大小小的饭店、旅馆,床位统统爆满,甚至走廊、过道、饭厅等处,也支起了临时铺位。
“实在无法安排住宿了,有些‘客人’都被请进了集体澡堂过夜。”卢老回忆起那段时光,仍不禁笑出声来。
有些原本忙于生产的专业户,面对鱼贯而入的考察团,说得口干舌燥,而无暇顾及生产。有些人干脆离家外出,闭门谢客。
“后来还专门培训了一批讲解员,来一批人,就安排一个跟过去。”卢老说,当时虽然接待压力大,但想着大家过来考察,对温州是一种鼓励,也就没什么怨言。
当年的温州行,也确实让不少人感觉开了眼界,“拖拉机不是用来耕田的,而是用来运货的;河里的船上没有鱼网,装的都是工业产品;满城都是轰隆隆的机器声,家家户户都是工业小作坊……”卢老说,很多大城市来的人,到了温州才知道,原来农民早已干上了工人的活。
“降温”通知专门下发
那个时期,到底有多少人“扎堆”前往温州,估计很难统计出来。公开资料显示,截至1986年,累计参观人数可能超过了60万。那一年,也被媒体称作“温州年”,仅副省级以上官员来温州参观的,就达93人次。
弹丸之地的温州,刚刚发展起来的温州,面对突如其来的人流,确实有些“招架不住”了。
1986年11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前往温州考察。“当时是我陪同的,除了汇报相关工作外,还提到了一组全国各地来温州参观考察的数据。”卢老说,田纪云听完介绍,觉得温州过去条件不好,如今刚发展起来,就要面对如此“负担”,应该过问一下了。
很快,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共和国第一个要求控制参观区域模式的文件——《关于各地立即停止到温州参观考察的紧急通知》。
通知要求:从现在起到明年春,各地各级政府要立即停止和取消到温州参观、考察的安排。确有必要去的,也需事先征得浙江省政府同意,严格限制人数,分期分批前往。希望各地从严执行,以利于温州市各级政府和人民集中精力开展经济改革。
“这份通知,完全是为了减轻温州接待工作方面的压力,更多体现的,是对温州的关心。”卢老说。
文件下发后,“温州热”终于开始降温。
然而,当喧嚣之后归于平静,似乎预示着一场新的变革,正悄无声息地到来……温州,从来都不会寂寞。
●档案解密
1985年,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我市接待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
文件显示,温州市政府于1984年5月专门成立了“接待处”,接下来的8个月,“除完成来温检查指导、考察的中央、国务院及省(市)领导、教授、高级工程师等接待任务外,共接待10个省1个市120多个参考团,近1万人次”;1984年的接待费已近20万元。
“为了共同做好接待工作,加强各部门配合协调,建议市委、市府各部、委、办、局确定一名负责同志分管接待工作,各县(区)应根据本县(区)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接待机构。”这个文件表明,当时温州的接待工作已超负荷。
本版图片现珍藏于浙江省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