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念旧的人,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恍惚间就被迫告别了许多我心心念念的东西,我总会想起过去的一些旧事,一个人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年轻时的父母和过去肆意任性的自己,想外公家阳台上开的腾腾烈烈的太阳花、外公严厉的教导,偶尔也会想起梦里出现过的太公,太婆离开后,他一个人在小泥屋里坐着,一脸的沧桑。
我太公太婆一直住在王洋角,那是一个不管在什么地图上都找不出来的小地方,它处在绵绵竹山中的某座竹山的山顶,以一种隐忍退让的态度。在我的记忆中,王洋角一直只有几十户人家,而且有半成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那里总是点着煤油灯,那里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水总是带着些泥土的颜色。家里一直都劝太公太婆搬过来和我们住,可太公却一直坚持只有住在王洋角才能安心。我小时候不明白太公的坚持,那里连电都没有,更没有电视电脑。我一直不喜欢去王洋角,估计从小到大我去王洋角的次数绝不超过二十次,最后一次去是我太婆死的时候,太婆是在睡梦中死去的,享年92岁,她死的安详平和,而素来清醒健朗耳聪目明的太公却开始变得迷糊了,太公是从清朝走过来的人,他以前梳着清朝时的辫子,后来清朝灭了,他把辫子剪了,但前面却一直没长出头发,后来家里不顾太公的反对把太公被接回了城里,我去看他,他已经很少时候能记得我了,但他会拉着我的手絮絮叨叨地和我说以前的事,饥饿、战乱、几次差点死去的恐慌,太公有时候已经连话都说不清了,颠来倒去,语义不详,经常忘记他前一刻才说过的话,但他总会常说一句话,那句话我听清了也听懂了,他说:幸好我们都活下来了。太公是个会读书识字的人,如果不是那个动荡的时代、太公又怎么会不得不在人迹罕至的群山之中寻找立命之所。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太公有过怎样的人生,尽管到现在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知道太公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而那个故事里有着两个人刻苦铭心的伤痛和两个人相依为命一路的坚持。太公在他生命的最后一两年喜欢做在摇椅上晒太阳,喜欢收看电视里的戏剧节目,喜欢听外公跟他讲现在的生活,那时候的太公总是笑眯眯的,眼睛眯成一条线,他说现在的人过得真好。后来,太公走了,经管手术延长了他的生命,但他还是走了,我想太公去找太婆了,那天外公和妈妈都哭了,但我觉得伤心之余还有一丝安慰,太公活了96岁,他已经看尽了世事沧桑,阅尽了风云更迭,看到了新社会的美好,我觉得已经够了。
我第一次看到我外公哭是太公在医院逝去的时候,在那以前我一直觉得外公是个很坚强的人,外公是村子里第一个参加高考的人,他被推荐参加高考考上了一所中专学校,经管那不是真正的大学,但他成为了王洋角真正的读书人,是王洋角的骄傲,而那骄傲一直被延续着,我的舅舅成了那个村子里第一位大学生,他带着祖父辈的沉甸甸的期望走进了同济大学的校门。外公对我们晚辈要求很严,学业上不许我们有丝毫的怠慢,他总是说你们现在条件那么好,你们不好好读书你们对得起那些为你们现在的生活而拼命地人吗。外公很崇敬毛主席,总爱在饭桌上跟我和小表弟讲战场上的风云变幻、开国建业的大智慧,那时候的我和小表弟都无法理解那些年长的人为什么那么多年后对毛主席的感情仍旧那么热烈,仿佛能让心都燃烧起来。我知道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但我明白对外公来说这样的语言实在太过于肤浅。外公跟我们讲1949年的那场开国大典,那时的他不过是个半大的孩子,他想去看,可是去不了,那一直是外公心中的遗憾。长大了,我懂得了外公对于新中国的感恩,也明白了对于那些给我们新生活的人的感激,我心中隐隐生出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去看看那雄伟的天安门,渴望我的国家一直都这样幸福安定。尽管我还懵懂,尽管不如外公的虔诚,但我知道我也在爱着这个国家,想为这个年轻的国家做些什么,和其他千千万万的人一样。
我一直就想去北京,在我知道那里是祖国的首都之后。很小的时候便知道了就是在那里一个伟人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那里是这个国家的心脏,有着这个国家最浓郁的文化和最优秀的人才。外公有一次随口说道他小时候也梦想去北京,可惜长大后才去成,不过那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不知道现在的北京又是怎么样了?我说我一定会去的,那我去的时候帮你看看,回来再告诉你。外公听我这样说后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好啊。我磨了我父母很久,并且保证交上一张漂亮的成绩单,终于如愿去了北京。我最先去的地方不是长城,不是故宫而是天安门。站在广场上看着毛主席的头像,看着广场中间飘扬的五星红旗,我想到了太公和外公,我站在广场上突然涌起一种强烈到无法承受的感情,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
那么多年后,我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学生,虽然不能如愿前往北京求学,但在这遥远的南方,我仍没有忘记那一刻那一处的感动。祖国,在你60年华诞之际,请接受一个普通儿女对你的祝福,祝你永远祥和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