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花园改造后的道路,人行道占用了原来的绿地。 见习记者 杨曦 摄
同样是小区道路改造,同样需要占用绿化,施家花园是怎么得到相关部门批准,成功进行改造的?
昨天下午,记者到施家花园去了解情况。
施家花园物业经理张波说,施家花园小区建于1996年,业主约1700户。外面三幢商务楼400多户业主,停车位是足够的,一般都停在地下车库;而里面1200多户住宅,停车位很紧张,路面停车位只有100多个,加上底楼车库200多个,总共还不到400个,而车子有将近500辆。
物业和上一届业委会2007年就开始动脑筋,打算改造小区里一条主干道。这条道路从商贸职高入口至滨河公寓方向,长约130米,宽约7米。道路旁边有一个幼儿园,早高峰时,拥挤得不要说开车,连走路都不方便,人车相擦的事经常发生。所以就想把这条路改造成人车分流,边上新建一条人行道,但这必须占用绿化带。
最初咨询了一些部门,人家说,这根本不可能批下来的。
这个“不可能的任务”,最后交由业委会专职经办人员骆创办理。
骆创,今年66岁,退休前是中学数学老师。他找出当初几份申报审批的文件,回忆整个过程——
一开始连哪个单位审批都不清楚
当时,也不知道要哪个单位审批,具体怎么操作,但是觉得社区和街道总要汇报过的。2007年11月19日,业委会正式写了份《关于要求建设施家花园小区人行道的报告》,还附上改造效果图,由我递交到朝晖街道办事处和施家花园社区。
街道和社区告诉我们,办这个事情应该先经过绿化办的许可。11月29日,我们重新写了一份报告,附上效果图,并标明改建需占用绿地面积约150平方米,递交到杭州市绿化办。同时,请绿化办到我们小区现场勘察,对方案进行斟酌。
从这之后几个月时间,我跑市、区两级绿化办,不晓得跑了多少趟。
刚开始绿化办不同意,而且认为不应该归他们审批,应该归区建设局物管中心审批。我拿着报告跑了几趟下城区建设局物业管理中心,负责的同志讨论推敲了半天,说还是应该归绿化办管。协调来协调去,最后绿化办同意由他们来负责审批。
后来,区绿化办告诉我,光打个申请报告是不会批的,必须征求小区居民意见,并得出统一要求改建的结果。另外还要去国土局里拿原审批红线图,拍一些现状的照片,拿出工程设计图纸以及改建后的效果图,等等。如果占绿,还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补绿。要所有材料都办齐全了,递交了,绿化办研究之后,才能给出许可或不许可的答复。
挖掉小区大蓄水池补上绿地
是道路改造获批的关键因素
2008年5月6日,业委会向区绿化办递交了报告及相关材料。过了几天,绿化办派人来现场进行了勘察。
5月27日至6月16日,业委会向小区内1700户业主公开征求意见,结果有10户业主不同意,其余都赞同。6月17日,业委会专门请业主代表开座谈会。
10户业主不同意的理由是:担心道路宽了汽车加速增加不安全因素,以及担心景观绿化带受到破坏。其余业主则希望改建后能增加停车位。经过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改建后坚决做到不减少一棵树;重划停车位,可以多停一些车;对车速进行严格管理(有人建议在地上装几个减速带,因噪音太大居民反对)。
6月27日,我把《关于要求建设施家花园小区人行道和征询业主意见情况的报告》,递交到区绿化办。这个报告里,对改造方案进一步作了明确:改造后要做一条长约130米、宽约0.8米的游步道,需占用绿地约70平方米。
另外,我们小区原来有个面积约150平方米的蓄水池,一户一表改造后,已经废弃两三年了,报告里提出可以挖掉蓄水池,改成绿地,弥补改造道路占用的绿地。
这一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小区比较特殊的一个情况,别的小区,恐怕找不出这样合适的一块地方来补绿。
7月14日,业委会向市园文局绿化办提交《关于建设施家花园小区人行道的报告》。7月25日,市园文局审核后下发《杭州市城区绿地占用、借用许可证》,批准占用小区内绿地104平方米。并提出绿地先补偿后占用、树木原地保留等意见。到这个时候,我们终于走完所有程序,可以高高兴兴动工改建了。
改造道路,加上挖掉蓄水池补种绿地,一共花了6万多元。
现在,这段道路宽约8米,实行单边停车及车辆单向通行。道路一侧停车位由过去的直停改为斜停,占用了路面3米左右的宽度,比原来多出了15个车位;另一侧则是一条宽约0.8米,略高于路面的游步道。
“道路通畅了,多出了停车位,原来废弃的蓄水池还变成了绿地,种上了花草树木,居民也蛮喜欢的。”物业经理张波说。(都市快报 记者 魏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