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汉末新安县令大墓 |
|
|
一枚2.5厘米见方的“新安长印”铜印 |
|
|
出土的部分文物 |
|
浙江在线12月24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 去年九月的一天,龙游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黄国平在调查杭(州)长(沙)铁路修筑沿线詹家镇夏金村的时候,一块形制奇特的砖块引起了他的注意,凭着多年跟文物打交道的经验,他判断这很可能是一块墓砖。黄国平将这个消息上报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而他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块小小的砖块,帮助文物所的专家挖掘出了一座浙江同期规模极为罕见的大型古墓。
15年考古所见规模最大汉墓
这座墓总长14.1米,最宽处7.7米。“仅看剩下这一座大墓就已经让我感到惊讶了,”省考古所专家郑嘉励说,“这是我从事十五年考古工作以来发掘到的最大的一座墓,在我所涉猎的学术资料中,省内规模这么大的汉墓几乎还没有出现过。”
上月初,由郑嘉励组织,一队人在现场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抢救性发掘。很快,一个家族墓葬群在人们面前展现出来:在方家山下的小小土坡间,竟然并列排列着4座大墓,4座墓的结构相同,坐南朝北。可惜的是,由于历代多次被盗以及上世纪农民挖墓砖成风,其中的三座古墓都遭到了严重损毁,只剩下一部分墓地砖块。
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墓是券顶砖室墓,所谓的券顶,就是拱顶。为使墓室密封干燥,砖室外围用白膏泥夯筑成斗形围墙保护。墓分为前室和后室,用拱顶的甬道连通。
“古人相信死后也要生活,前室和后室,其实相当于现在的客厅和卧室。那时候孝顺又有钱的子孙,会在父亲的客厅里摆满储存粮食的器皿。他们守孝,有时候一守就是几年。”黄国平说。
郑嘉励草草估算,这么大的墓,20个人造100天恐怕都不够:“我们十几个壮劳力,不停工作了30多天,才把墓大致清理了出来,何况当时修墓的时候,需要把下面的岩石全部凿空,还要烧制墓砖。”
墓主人可能是东汉新安县长
在墓中后室出土了一枚方桥形纽铜印。这是一枚汉代的官印,印上用篆书刻着“新安长印”四个字,据史料记载,东汉初平三年(192年),太末县(也就是今天的龙游)下曾分设一个新安县,但新安县的存在时间只有88年,到了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这里就改名了。
从这个官印推断,墓主人应该是当时的新安县长。“按理说,当时南方属于边缘地区,但是这个墓葬的规格毫不逊色于当时的首都建康一些官员的墓规格。”郑嘉励说。
由于墓曾被盗过,究竟有多少随葬品已经不得而知,但仍有29件文物出土,一件青釉瓷罐,3颗穿孔纺锤状黄金珠,一些五铢钱和罍、罐、灯等。
同时出土的还有两枚削,长约15厘米,外形有点像现在的小刀,这是古代文化人随身携带的文具,用来削刮修改竹简上的错字。《三国志》里写到,在袁绍威逼下,一位大臣乘上厕所的机会自杀,用的也是这种削。
还有一件青瓷的堆塑魂瓶,做工相当精致,在瓶口上面有一排小塑像,除了人物,还有鸡、狗和房子。“我猜测这个魂瓶跟某种民间巫术有关,可能是用来招魂的。”郑嘉励说。
【延伸】
千年古墓今后怎样保护
历经千年的沧桑,古墓本身已经遭到了破坏,再加上发掘后的雨雪天气,墓前室的拱顶已经坍塌了一部分,如今,怎么保护成了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
目前,汉墓正在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预备在下一轮推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组织申报。但由于杭长线将穿过墓的前室部分,前室的原地保护几乎已经不可能,搬迁成为大势所趋。
“一种方案是将古墓整体搬迁去安吉在建的殡葬博物馆,但我们现在考虑的另一个方案是将前室搬迁到别的地方重建,后室就地回填泥土保护。”黄国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