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瓯海大道西段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在用“旋挖机”打桩。 戴陈俊 摄
浙江在线01月04日讯
元旦假日期间,瓯海大道西段快速路建设工地上,仍是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工人们三班倒,24小时施工。
记者昨天走进工地现场,一探这条西部交通主干道建设的幕后故事。
施工像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瓯海大道西段快速路东起南塘大道,西至站西路,全长约11公里(其中高架桥约10公里,地面快速路约1公里),力争在今年10月前主线完工。建成后,主线不设红绿灯,限速80公里/小时,从温州机场直达铁路温州南站,全程仅需20多分钟。
从南塘大道与瓯海大道西段交叉口进入,步行几百米后,便可看到一处铁皮围出的工地,6座高架桥的桥墩拔地而起。
这里是工程的第八标段,施工负责人李雪斌称:“这个标段长1.265公里,是全线施工难度最大的一段,有100多名工人元旦加班赶工期。”李雪斌称,这一段沿线民房密集,下有光缆,上有高压线,“施工就像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跟市民要反复沟通,光缆要挖出移位,高压线要一避再避。”
“现烧现卖”浇灌桥梁
与通往机场的瓯海大道东段不同,西段的高架桥桥梁建设,采用了现浇式。
“以前建东段时,也是先搭好桥墩,但桥梁是预制好的梁板,一块一块拼接上去。”第八标段项目部副经理毛华苏介绍,拼接完后,桥梁与桥梁之间,再用伸缩缝连接,好像搭积木一样。
现在瓯海大道西段的建设,采用在桥墩上搭好模型,这个模型的长度可跨5座桥墩。模型搭好后,再将混凝土直接浇灌进去,凝固后把模型拆卸下来,即可形成完整光滑的桥面。
“这就好像现烧现卖,所以俗称现浇式。”毛华苏称,这种工艺施工难度大,主要体现在模型的搭建上。
“但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桥面牢固性更强,不容易出现开裂、变形等情况。”毛华苏称。
几十万根钢索托起桥面
瓯海大道西段快速路基本由高架桥组成,第七标段生产经理邹德光透露:“其实桥面本身没什么支撑力,但桥面里埋着成千上万根的钢索,是这些钢索把桥给托起来的。”
这种钢索学名为“钢绞线”,每根直径1.62厘米,采用特制的钢材料,韧性、拉力极强。用混凝土浇灌桥面时,横向、纵向都预埋好波纹管,钢绞线再穿入波纹管中,最后用水泥和膨胀剂把管里的空间填上,钢绞线的两头则用锚具锁住。
“算起来,这条路光钢绞线就得埋几十万根。”邹德光称,正是这些钢绞线,托起了水泥桥面,而且产生了张力。“我们计算过,如果大型货车经过,桥面最大会产生10厘米的上下波动。”邹德光说,如果没有这些钢绞线产生的张力,桥就会被压断。
在第五、第七标段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打桩机,名为“旋挖机”,光机器售价每台500多万元。
打一天桩不见一丝尘土
旋挖机连着一根92米长的钻杆,钻杆能像伞柄一样伸缩。工人坐在操控室,操作电脑即可控制升降。操控室是密闭的,里面有空调,有座椅,工人打了一天的桩,也不见身上有一丝尘土。
“这种机器在温州很少用,我们是从外地调过来的。”第七标段生产经理邹德光说,它与常见的打桩机不同之处在于效率,“老式打桩机需要一群人,七天才打1个桩孔。这个只要一名工人,一天能打4个孔。要赶工程进度,没它不行。”
而在离打桩500米开外的一座高楼楼顶上,只见一个人影晃来晃去。“那也是我们的工人,他在使用一种叫全站仪的设备,配合打桩。”邹德光说,工人将坐标位置事先输入电脑系统,通过一个类似望远镜的设备,时刻盯牢桩口的位置,“误差不超过2毫米,否则桩偏位了,桥就会造歪了。”
据温州都市报 胡建国 黄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