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龄的宝宝因被子捂得大脑缺氧,生命垂危,送医过程中却遭遇早高峰,心急如焚。在警车开道下才送到医院,但因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越来越堵的杭州交通令急救车无可奈何,医护人员希望,在拥堵无法立即改变的现状下,路上的车辆能给生命让让道,特别是私家车。
事件
孩子命在旦夕进城却遇早高峰
1月10日9点25分,一辆110警车领着120救护车,开进省人民医院。车上载着一名2个月大的男孩,因晚上被子盖得太实,致大脑缺氧,情况危急。
患者名叫小云,父母都是20来岁的年轻人,从云南来余杭塘栖打工。
“晚上盖两条被子,凌晨3点左右,我被宝宝的呕吐声吵醒,后来他开始抽筋。观察一段时间,发现情况越来越不好,大概6点送他到余杭当地医院。”妈妈说,医生认为情况很危险,就紧急转送省人民医院。
120越往市区开,拥堵越严重,进入市区已8点多,马路上塞满了汽车。尽管救护车上的人心急如焚,但只能随车流走走停停。行至一条马路时,看见不远处路边停着一辆110警车,小云的爸爸急忙下车求助。得知孩子病情危急,警车立即开道领路。
急救车司机介绍,不堵车的情况下,从余杭塘栖开车至省人民医院不到两小时,而这次开了近三个半小时。
“孩子送来时全身发紫,呼吸微弱,有呕吐抽筋症状,体温低,只有32度,初步诊断为小儿捂被综合征。”省人民医院儿科医生说,小孩的毛孔很细,出了大汗又排不出,好比中暑,最大的危害就是高热或缺氧,会导致全身器官缺氧,大脑损坏。而小云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3点多发生呕吐,转到省人民医院都已经9点多,现在还在观察,严重的话可能会脑坏死或死亡。
如果小云提前1个小时送到,能否治疗得更好,我们不能假设,但急救遭遇行路难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说法
急救任务加重交通拥堵添乱
“院前急救是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后将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这个阶段。”省急救指挥中心常务副主任、省人民医院院长叶再元教授认为,院前急救做得好,能给医院急诊的医护人员争取抢救时间,为病人争取宝贵的生命,也能节约更多的医疗资源。
省人民医院院前急救年报公布的数据显示,急救需求日益增加。2009年全省急救中心共接调度电话近223万次,与前一年相比增加56.9%;有效急救呼救近42万次,占总调度电话的18.8%,与前一年相比次数增加了42.5%;救护车出车35万次,比前一年增加46%;全省各急救中心抢救患者共计29万余次,其中危重病人9万多次,占总数的32%。
为此,我省已在完善全省的院前急救网络上加大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投入,2010年为欠发达地区补充70辆急救车,全省急救车接近900辆。
但急救专家认为,影响院前急救有多种因素,交通拥堵是重要因素之一。
调查
让道,公交车最好私家车最差
由于道路不畅,120赶到抢救地点时,经常会被焦急等待的病人家属埋怨,“这么点路怎么开了这么久?”“你们120怎么这么慢”,急救人员只能一边紧急抢救,一边不停解释。
“家属的心情我们完全能理解,性命攸关,这时等1分钟感觉比10分钟还要漫长。”市急救中心省人民医院急救点驾驶员章熙德说,一旦家属上了车,看到一路上这么堵也就理解了。有时碰到有车不肯让道,家属会急得下车去交涉,甚至拍打对方的车身“赶”他们让开。
采访中,120驾驶员们向记者抱怨最多的是:现在开急救车太难了,车多路堵,不少车听到120警铃根本不愿让道,有的车甚至还要抢道。车多路堵是没办法的事情,但主观上不愿让道,让人感到有些心寒、气愤。
11日12点04分,章熙德接到市急救中心发来的短信,东新路与绍兴路交叉口一位男子从桥上跳下……他立刻出车。文晖路由西往东,在建国路与文晖路口左转至东新路。考虑情况危急,离交叉口还有百米处拉响警铃,当时不少车听到警铃主动让道,但一辆小车就是不让,一直飞快地行驶在他前面,直到交叉口红灯亮才停下,120也只能紧随其后等待。
“不让道、等红灯(紧急情况,120可以闯红灯),加起来要浪费至少一两分钟,这片刻决定患者生死。”章熙德说。
担架员刘方荣说,据他长期观察,在交通礼让方面,公交车做得最好,出租车次之,不愿意让道的多为私家车。
“急着上班、急着办事,每个人都有急事,但耽误几分钟时间事情可能还能办好,而生命逝去了就没了。如果抢救的是自己的亲人,你会不让道吗?”章熙德希望那些不肯让道的人,能设身处地想想。